元思璃苦候了一天。直到傍晚,一紙書信傳來,還帶著血。她顫抖著手打開信封。信上是她最不願看到的那個消息。
王上於盧陵,遭奸人所暗害,搶救無效身隕。生前曾留下遺言,孤若身隕,當吾弟代之。若吾弟不堪重負,可由公瑾代之。
元思璃看著這封信,渾身都在發抖。半個月前還活生生的人,還說等他回來一起喝酒的人……就這麼死了?她看著信中那一句,遭奸人暗害,是非常不相信的。怎麼可能呢?他怎麼會死?
小喬走過來,為他披上披風。她雙眼紅得跟兔子似的,也是哭過的。她當然要哭,孫策一死,大喬便成了寡婦,正是風華絕代的時候,卻成了孤零零一人。
元思璃感激的看了看她,卻是不想一個姑娘家,卻是比自己還要堅強些。眼下正是動盪年代,西有蜀國,劉備雖無能,卻諸葛亮,趙子龍,張飛關羽等強將輔佐。東有奸臣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精兵強將,虎視眈眈。
江東吳國雖比蜀國國力更強盛,然而和魏國卻是不可相同而論。若是這兩國下定決心要夾擊吳國,那麼吳國也只能是坐以待斃了。
孫策卻偏偏在這個節骨眼兒遇刺身亡。孫權年幼不知能否擔此大任。她現在沒有時間悲傷,在這個吃人不吐骨頭的年歲,稍微一鬆懈,吳國就會被人吃得連渣滓都不剩。
第二日,她便快馬加鞭到了盧陵。孫權哭得雙眼紅腫,見周瑜前來,抑制不住自己的悲傷,淚水再次奪框而出。
「哭什麼哭?大哥沒了,現在你就是江東的王。你不再是以前那個小孩子了,你身上的擔子很重,不能松下來。」元思璃見他哭泣,語氣故作嚴厲。她心裡也很不好受,也很難過,但她需要擔任起引導孫權的責任,不能流露出一絲一毫的軟弱來。
孫權做得比她想像中的還要好。
一統江東,廣招賢才,穩定江南局勢。率軍消滅李術,阻止宗室動亂;又滅山越六千。三伐黃祖並將其擊殺,吞併江夏大郡,招的了大將甘寧。當真是不愧對後世人生子當如孫仲謀的評價。
建安十三年。曹操率水陸大軍,號稱百萬,發起荊州戰役,矛頭直指孫權。
孫權帳中,曹操奪取荊州的消息傳來,搞得是人心惶惶。眾人眾說紛紜,意見難以統一。多數人建議投降,說不定還能保全個東吳王室的名頭。這實在不是他們怯懦,而是因為曹操太過強勢,百萬大軍吶,誰能擋得住?雙方實力差距過大,還要強行對抗,那只不過是以卵擊石,白白浪費了將士性命而已。
「王上,還請三思啊!臣知曉您定然是不願如此屈居人下,然而雙方實力差距太大。王上啊,莫要為了一時衝動而白白葬送了東吳百姓性命啊!」一老態龍鐘的老人,神情激動,跪在殿前久久不願起身。這人是三朝元老了,跟著孫堅一同打下這天下。
要是平時,孫權也會給予他們應有的尊重,只是現在的局勢,斷斷不能容忍這種禍亂軍心的話再繼續出現了。
孫權當機立斷,揮手止住了他的話,偏過頭看向了元思璃。「若按公瑾之見,又當如何?」
元思璃出列,起身抱拳。她是武將,自不用同文臣一般下跪。「臣以為,當戰。」
「哦?為何?」孫權很滿意,他的公瑾從未讓他失望過。
「曹操雖是號稱百萬大軍,然,今天下大亂,各諸侯國內亂比起春秋戰國應當是毫不遜色。或許曹賊卻有百萬大軍,但他又怎敢全部帶出伐吳?那便等同於是將自家大門敞開著,任君索取了。曹賊狡詐奸滑,怎會做出這等蠢事?我看,他那所謂的百萬大軍,最多不過三十萬之數。」元思璃早就將思路理得十分清晰,如此一一道來,倒是令人心悅臣服。
「嗯,繼續。」
她繼續道,「繞是如此,曹軍數量仍是我等的十倍有餘。但是,諸位可別忘了,這裡可是我們的主場!」
孫權來了興趣,「哦?怎麼個說法?」
「東吳地處江南,多河流水道。我軍戰士大多是東吳人士,可以說是從水裡長大。而曹軍位於北方,多平原山丘,可能一輩子都不會有一次水戰的機會。我方在戰場上邊兒就占了便宜。水上作戰,我足以有信心可以將曹軍打得落花流水。」元思璃頓了頓,又接著說到,「更何況,誰說我們只能是一家作戰?那劉皇叔所駐荊州,不是剛剛被曹賊打了下來麼?現在,劉軍可以說是如喪家之犬無處可去。倘若我們能向其伸出援手,邀請他們共同抗曹,那麼勝率便又上漲了幾分。」
「切,就劉備那幾個殘兵敗將,要是真的結盟,那可不就是來拖我們後腿的?」
「錯。劉備兵雖少,卻都是精兵。更遑論他們的將領個頂個的強。趙子龍能於敵陣中七進七出取敵將首級,關雲長過五關斬六將,張飛一聲大喝竟能喝退曹操追兵。那諸葛亮更不用說,精通八卦周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排兵布陣除了他那師兄龐統外無人能及,怎麼能說他們是來拖後腿的?愚人之見!」
這話卻不是元思璃說的了,而是另一智將,魯肅。
孫權讚許的點了點頭,「既然如此,那便聽從二位之見,與那曹軍斗上一斗。總好過連人家面都還沒見著就投降的好。」說著這話,他瞥一眼先前喊著投降喊得最歡的那幾個人,那目光如猛虎下山,殺氣凜然。「從現在開始,若是有人再提出異議,便按叛國罪處置。」
原本還有幾個不怕死的想開口,卻都被這一句話嚇了回去。叛國罪,那可不僅僅是你一個人死的問題了,而是全家抄斬,株九族的大罪!
孫權又讓元思璃去聯繫了劉備。本來他還擔心劉備會不會答應這條件,元思璃微微一笑,「那諸葛亮可是個聰明人,這計劃對劉軍有益無害,為何會不答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