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最卷的一屆科舉
【懂了,下次穿越絕對不去這一年#
歷史上最卷的一屆科舉——
媽呀,你知道史上最牛的科舉考試,北宋仁宗嘉佑二年那屆有多卷嗎。
報考人數40萬,最終錄取的進士只有388人,主考官歐陽修。
考生有我們熟悉的全文背誦天團,唐宋八大家之三的蘇軾、蘇轍、曾鞏,開創程朱理學的程顥、程頤,還有說出「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的大思想家張載。
最最最卷的是,這麼多牛掰的大人物,都沒有一個能拿下殿試前三,文曲星來了都得落榜啊】
評論區
網友a:這一榜被後世稱為千年龍虎榜[泣不成聲]宋朝此榜過後,人才直接斷層了[淚奔]
回復
(他們這屆真卷[流淚])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張載)
(張載簡直格局天花板[看])
(唐宋八大家宋朝六個,一場考試錄取了三個,再加上一個考官[看])
(主考官歐陽修。中榜三個,蘇軾、蘇轍、曾鞏,蘇洵沒中。王安石是慶曆年間中榜的。)
(老師跟我們說,科舉考試的狀元其實比高考的狀元難的多的多,因為古代只有一個狀元,現在可是各個省都有狀元啊[泣不成聲])
網友b:[泣不成聲]哇這麼多推動歷史的名人,那北宋一定很強吧
回復
(一時之間竟分不清是驚嘆還是嘲諷[流淚])
(看到這個評論突然沉默了一下[流淚])
(哎,這麼多人中龍鳳卻拯救不了大宋啊[思考])
(維護國家穩定靠的不僅僅是文人,還有武將)
(人才太多也是個問題呀,誰也不服誰。)
(這些人都幹了啥,司馬光反對王安石,上台後所有王安石政策不亂好壞通通廢除,還割地,烏台詩案救蘇軾最積極的外人也就章惇了,結果後來兩人政見不同,反目成仇)
(要是都能齊心報國多好啊,可惜了)
([尬笑]恰恰是這群所謂君子的互相不服,才最終將相權交給了蔡京,從而導致北宋的滅亡)
(是章惇一句端王輕佻不可君臨天下,結果得罪了昏德公。才輪到蔡京,蔡京原來是章惇的小弟)
(哲宗死後,這些人就退出歷史舞台了。章惇在位宰相時候可以說是北宋最後的榮光了,一句端王輕佻不可君臨天下就預言了北宋結局。)
蘇粒嘆了一口氣,她其實不太去看宋朝歷史,主要是她太容易生氣了,怕自己沒緩過來撅過去。
沒想到這些宋朝有名的文學家竟然還是一個時代的。
——————
宋之前朝代的文人志士,聽到那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真正感受到了靈魂深處的顫慄。
他們甚至聽不到別的內容了,滿腦子都是這句話。
這句話,這句話真是,振聾發聵!
張載,思想家,不愧是思想家,能說出這種話,真真是一位大才啊。
漢,汲黯等人反覆念叨著這四句話,念到眼眶通紅。
宋朝雖然因為疆域問題武力問題經常被人拎出來罵,但畢竟也是與士大夫共天下的朝代,文學水平沒得說,況且思想是經過一代代人完善發展的。
處在前端的漢初等人哪裡聽過總結的如此絕妙,如此發人深省的話,各個都被震撼住了。
連武將都能感受到這幾句話的重量,這才是他們這些朝廷官員們,是華夏人,該有的抱負啊!
劉徹雙眼發亮,好一個為萬世開太平,他如今要做的,就是為漢人,為華夏,開萬世太平!
唐,李世民激動的來回踱步,這幾句話說的真好,他心中瞬間湧出無數的凌雲壯志,恨不得立馬為天下做出點什麼貢獻出來。
華夏,是一個擁有天地情懷的民族,而這四句話,極大的振奮了文人志士們,他們不免也為那宋朝可惜。
為何,出了這麼多優秀人才,千年龍虎榜啊,這是多高的讚譽,可惜卻依然救不了他們的王朝。
因為黨派之爭嘛
一些人心中逐漸升起恐慌,黨爭,確實是一個嚴肅的問題,到底該如何解決呢。
明,朱元璋冷哼,這些個文人就是這樣。
他知道文人對一個國家的重要性,整頓吏治便非起用文人不可。所以得天下之前,他對文人倚重之殷,待遇之優是有口皆碑。
但得天下之後,他對文人的態度簡直判若兩人。外部矛盾基本解決了,內部矛盾就明顯了。為了鞏固皇權,他必須打壓這些文臣武將,況且他對文人也心懷猜忌。
有一回,一位跟隨朱元璋的將軍就在朱元璋面前說文人的壞話。
他說,這些人心胸狹窄,嘴巴刻薄,經常用不同的方式罵人。文人們用心惡毒,善於嘲笑他們。如果他們不警覺,就會被文人愚弄。
比如張九四(張士誠),文人們認為給他該改名為士誠。
朱元璋說這個名字很好,有什麼問題。
那個武將就說:問題太大了。孟子說過,士,誠小人。那些文人是在罵張士誠小人啊!
朱元璋聽後,就去查孟子的書,發現確實有這句話。
他不禁感到震驚,張士誠也是半個君王,給人叫了半輩子小人,直到死都不知道,真可憐。
這就導致朱元璋後世一統天下後也對文人帶著些偏見,他也不是針對宋朝那些文人,他一視同仁,所有文人都心臟!
相比於其他朝代,北宋簡直驚濤駭浪。
剛開始趙禎還在開心,嘉佑是他的年號,沒想到這一屆科舉竟然為朝廷網羅了這麼多人才,就看此榜過後,宋人才斷層了。
他一愣,為何斷層,誰也不服誰,會是這個原因嗎,難道他網羅人才也做錯了?
趙禎有些失落,他也不知該怎麼辦了。
王安石蘇軾等人,齊齊色變,連什麼唐宋八大家,什麼龍虎榜都顧不上了。
後人雖肯定他們的文采,但對於政事卻批判居多,未來的大宋,會因為文人相爭,而衰弱嗎
神宗時期,王安石失魂落魄,他的變法失敗了?是什麼原因呢。
後來是司馬光占據上風,可他居然割地,割什麼地,割給誰了,怎麼會這樣
另一個時空的司馬光臉色也不好。
司馬光主持編著的《資治通鑑》這一功績,足以令他留名青史,但不可否認他確實也有很多離譜的操作。
宋神宗趙頊駕崩後,司馬光主持朝政,他出手兇猛,一下子就廢除了一多半的新法。
然後,他還想把王安石用無數將士鮮血換來並苦心經營多年的河湟地區送給西夏,以示誠意。
他給出的第一個理由是:夏國主趙秉常(夏惠宗)為臣下所囚,所以才向我們求救,神宗皇帝興兵討伐就是為了給人家趙秉常幫忙。
可是在神宗朝主持新政的這幫小人卻順手將人家的土地給占領了,還將這些當成是自己的功勞所以這些地方得歸還給人家西夏,以彰顯咱們的大國風範。
這就有點搞笑了。國與國之間有什麼情誼,全是利益,不然為何宋神宗要去興兵討伐。
司馬光給出的第二個理由是:「此數寨者,皆孤僻單外,難以應援,田非肥良,不可以耕墾,地非險要,不足以守御,中國得之,徒分屯兵馬,坐費芻糧,有久戍遠輸之累,無拓土辟境之實,此眾人所共知也。」
大致就是說,這幾塊破地方不能拿來種地,又不方便防守,安排兵馬在這些地方守衛,就是浪費糧食。
對一個國家來說,割地求和是一件極為屈辱的事情,除非萬般無奈,否則絕不能走出這一步。
可是以司馬光為首的保守派卻主動選擇割地給國力遠不如自己的西夏,為的是換取宋夏兩國和平共處。
不過,北宋朝廷也有有識之士,拿著地圖當庭責問司馬光,唐朝時因為丟失河湟地區,導致回鶻、吐蕃長驅直入關中和長安,如今一旦「歸還」,那麼要重演舊日悲劇嗎?!
無奈之下,司馬光不敢將河湟地區送給西夏,但卻堅持將安疆、葭蘆、浮圖、米脂四地送還。諷刺的是,四地送給西夏之後,西夏並未領情,還是不停侵擾宋朝,相反失去了四地,宋朝防禦形勢更糟糕。
司馬光是老糊塗,真不覺得自己的行為有什麼問題,還是單純就是痛恨針對新黨呢。
沒人知道他自己在想什麼,但後人明晃晃說他割地,確實像在他臉上打了個極大的耳光,全天下都在看著天幕,這讓他如何自處。
此時還在商討,地沒有真送出去,他拉不下臉,卻也不敢再強硬地推行割地政策了。
蘇軾無奈苦笑,新黨當政時他反對新黨,舊黨上來了,他又開始反對舊黨了。
司馬光想廢除差役法和青苗法,但剛回朝的蘇軾始終跟他唱反調。
經過了民間的「磨礪」,蘇軾已經從當年那個不解民情的官員成功蛻變了。
他認為差役法利國利民,於是全力反對廢除,還調侃司馬光,「您這麼做,就像兩個鱉互踢一樣。」
司馬光不懂其意,問:「王八還會打架,這麼神奇?」
蘇軾回答:「這有什麼神奇的,你不就是這樣嗎。」
蘇軾在諷刺司馬光胡亂打壓新黨,像亂蹬腿的王八。
司馬光大怒,跟蘇軾爭論起來。
兩人爭執不休,司馬光鐵了心,非要廢除差役法。
蘇軾氣極,下朝回家後大罵:「司馬牛!司馬牛!這個司馬光真是一頭倔牛!」
結果,司馬光還是力排眾議,廢除了差役法。
消息傳到江寧府,王安石在確認無誤後,無奈道:「此法一罷,天下事尚可為乎?尚可為乎?」
說完氣得往床上一躺,不吃不喝。
沒過多久,王安石在悲憤交加中不甘心地閉上了雙眼,就此病逝。
蘇軾嘆氣,天幕這一遭,希望這頭司馬光這頭倔牛能清醒點吧,別再發瘋了!
然後,他又想到章惇,他和章惇啊也是一團亂麻呢。
章惇也在看天幕,他沒想到後人對他評價竟然還不錯。
看後人如此喜愛蘇軾,他還以為自己會被厭惡呢。
早年,章惇對蘇軾極為推重,曾致書蘇軾勸誡他慎言。
有一次,兩人一起出遊,走到一根獨木橋前,橋下面是萬丈深淵。章惇提議一起走過去,然後在壁上題字。
蘇軾感到恐懼,不敢過去。章惇笑著快步走過,在石壁上寫下「蘇軾、章惇來游」的字樣,然後從容走回來。
蘇軾說:老兄以後可以殺人。章惇問何出此言。蘇軾笑說:你連自己的命都不顧,更何況是別人的。
後來,蘇軾因烏台詩案可能要被殺頭,章惇為了救蘇軾四處奔走,章惇為了蘇軾怒懟宰輔王珪,他是很看重與蘇軾的友情的,在蘇軾被貶黃州期間,還給被貶黃州的蘇軾送過藥石。
不知從何時開始,兩人竟漸漸變了味。
在當時,蘇軾屬於舊黨,而章惇屬於新黨。
蘇軾對變法持有批評態度,這不僅得罪了主導變法的王安石,也得罪了積極推動變法的章惇。
神宗駕崩後,司馬光復出,保守派全面當政。在這個時期,章惇成了司馬光的眼中釘。
看著新黨一個個被撤職查辦,章惇依然不改強勢作風。他在人員任命、法令廢止、宋夏戰爭等問題上屢屢與高太后、司馬光爭論,言辭激烈,甚至揚言要奉陪司馬光一起「吃劍」。
司馬光扛不住章惇的舌劍唇槍,請蘇軾來調解。蘇軾勸告章惇要給司馬光留幾分面子,畢竟此公名重海內。
但是,章惇已經成為眾矢之的,御史們紛紛彈劾他。他一貫六親不認,朋友不多,此刻一定希望蘇軾能替自己說話的。蘇軾雖然職務不高,但是深受高太后信賴。
但是章惇失望了,蘇軾保持了沉默。更讓他憤怒的是,蘇軾的弟弟蘇轍連上三道奏摺,都劍指章惇。
章惇被貶,離開朝廷,最後被趕到嶺南。
沒想後來自己又回到朝堂了?
章惇諷刺一笑,怪不得後人說人才再多也救不了大宋,新黨舊黨輪番上台,如此反覆,大宋會變成什麼樣。
不管如何,章惇確實是一位優秀的政治家。
他在政治上敢於改革,貶斥舊黨。
在地方上設置晉寧軍與隴右節度軍。法令上恢復熙寧舊法,加以完善。
文化上廢除詩賦,代以二經,軍事上征服西夏,攻滅唃廝囉。外交上簽訂元符和議,招降吐蕃諸部。
水利上治理黃河,溝通水系。吏治上改革官制,罷免非治科、進士、上捨生而仕官之人。
章惇是一名鐵血宰相,在政治上的敢作敢為,只是他的這種敢作敢為,以及與舊黨的衝突,為他招來了不少怨恨。
宋徽宗趙佶即位後,章惇一再被貶,最終在睦州去世,享年七十一歲。他的子孫也被流放海島,直到宋高宗紹興五年,才得以昭雪。
哲宗時期,趙煦臉色黑的滴墨。
「端王輕佻不可君臨天下」?
他什麼時候說要傳位給趙佶了?!
這個趙佶幹了什麼,怎麼章惇這句話就預言了北宋的結局,宋朝還分了南北?!
趙煦苦笑,他沒有兒子也沒有養子,身體又不好,或許是他離世太過倉促了吧。
太后竟然選了端王
不管未來發生了何事,有了天幕的諫言,趙佶絕不能為帝!
趙煦眼神狠厲。
這個時候的章惇也在冷笑,他現在可是宰相,蔡京是吧,我記住了。
()
1秒記住品筆閣:www.pinbige.com。手機版閱讀網址:m.pinbig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