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錯又上言說:「臣聽說當年秦攻胡粵之地,並不是為了保衛邊地而救民死生,只是為了貪戾而欲擴大領土而已。筆神閣 bishenge.com故功未立而天下大亂。起兵而不知起兵的目的,戰則為人所擒,屯則士卒積勞而死。胡貉之人其性耐寒,楊粵之人其性耐暑。秦國的士卒,不耐其水土。因此戍者死於邊,輸者棄於道。秦民見行,如往棄市。因而只好徵發那些被貶謫守邊的人,稱之為謫戍。先徵發那些當受貶謫的人,以及贅婿賈人。後來就徵發曾犯過法的人。再後來其大父母,父母有過犯法記錄的,都在徵發之列。士卒轉輸於途,勞累怨憤,有萬死之害,而無銖兩之報。死事之後得不到半點好處,天下人明知禍將及己,卻又無可奈何。因此陳勝行戍至於大澤,為天下人先倡,天下人從之如流水。這是因為秦人以威劫之的緣故。胡人的衣食之業,並不像我們漢人一樣定居在一處,而是往來轉徙,時至時去,因此他們就容易擾亂邊境,今胡人多次轉牧,在塞下狩獵。尋找機會,見守卒少則入塞。陛下不救,則邊民絕望。而有降敵之心。若前去救援,兵力少了則不足逐寇,兵力多了,則輾轉連綿,大軍至境,胡寇已去。大兵聚而不罷,則靡費甚大。如果罷兵,則胡寇又來。如此連年不斷,則中國貧苦,民不安生了。
陛下心憂邊境,遣將吏發卒治塞,這是邊民的大惠。然而今天遠方的士卒守塞,一歲交替,不知胡人的能力。無法與胡人匹敵。,不如選舉長期守邊的人,使他們在邊境成家立業,並設置高城深塹,在要害之處,邊境通川之道,設立城邑,每城不下千家。平時耕織,戰時保家衛國。
具體的方式就是,先在邊塞建立城池,準備好耕田之具,招募平民,免罪拜爵,復除其家征役。並送給他冬夏衣及稟食,使一年能自給就可以。塞下之民,祿利不厚,不可使他久居危難之地。胡人入寇,能保證不被胡人搶走糧畜的,將其中的一半賞賜給他。縣官可以折價為贖,不令失望。這樣一來同邑之間互相救助,赴胡不避死。當然這並不是為了保全主上的德義,而是為了他們親戚保全互利其財。這與東方的戍卒,因為不習地勢而心畏胡騎相比,功差萬倍。
以陛下之時,徙民實邊,使遠方無屯戍之事,塞下之民,父子相保。再無系虜之患。利施後世,名稱聖明。這與秦行怨民,可是相去太遠了。」
皇上從其言,招募民眾遷徙塞下。晁錯再次上言說,陛下募民實塞,使屯戍之事益省,輸將之費日寡。這是天大的實惠。下吏誠能稱厚惠,奉明法,存恤所徙之老弱,善遇其壯士,和輯其心而不侵刻,使先至者安樂而不思故鄉,則貧民可以相募而勸往了。
臣聽說古代遷徙民眾的人,先相度陰陽之和,嘗其水泉之味,然後營邑立城。治里割宅。先為他們建築室家,安置器物。使民至有所居,作有所用。這是百姓所以輕去故鄉,而歸新邑的原因。另外還要為他們設置醫巫以救疾病。以修祭祀。這樣一來,他們男女有婚,生死相恤,墳墓相從,種樹畜長,室屋完安。這樣才可以使百姓樂其處而有久居之心。臣又聽說古代的人制邊縣備敵,使五家為伍,伍有伍長。十長一里,里有假士。四里一連,連有假五百。十連一邑,邑有假候。都選擇邑中的賢才擔任。他們都是習地形,知民心者,居則教民射法,出則教民應敵。因此卒伍成於內則軍政定於外。服習已成,就不要再令他們遷徙。幼則同游,長則共事。夜戰時互相知道聲音,就足以相救。晝戰時互相認識,歡愛之心,足以互相為對方而死。如此而勸以厚賞,威以重罰,則無所不利、
另外,所遷徙的民眾,不是壯而有才的,但費衣糧,不可重用,雖有才力,不得良吏,也不會有功。陛下絕匈奴,不與他和親,臣竊以為他今冬一定會南來,想要立威,就要給他重創。如果他來而不能使他困頓,反而讓他得意而去,以後就不容易使他臣服。「
晁錯為人峭直刻深,以口辯得幸於太子。太子家號稱他為智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