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漢語中很多詞彙,單音詞彙的時候指的是兩種東西,床它的功能是逐漸由坐具轉為了純粹的臥具,逐漸地,不是一開始就是這樣的。一開始床也兼有臥具之功能。你比如《說文》中它的解釋是「床,安身之坐者「,我們講過。漢劉熙的《釋名》中他說「人所坐臥曰床「,它說得很清楚,坐,臥兩個功能都有。
在古詩文中的很多床指的是胡床,就是交椅,我們上一講講到了。那麼古詩中也有其他的床指的就是睡覺的,比如《詩經豳風》中《七月》它說「十月蟋蟀,入我床下「,那說得很清楚,這個睡覺的地方,天冷了,蟋蟀鑽到床下,在交換,很詩情畫意的。我們熟知的《木蘭詞》有「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
它就說「坐我西閣床「,「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出門看夥伴,夥伴皆驚忙。「它說得這很清楚,我進了我西閣床,我把衣服都換了,然後化完妝再出去,大家都覺得,你怎麼變成女的了?它說的這個床就顯然是睡覺的了。所以在古代的漢語中,床不是單一地指就是坐具,它兼備了臥具。但它在漫長的演變過程中,尤其當椅具出現,當我們真正的高坐出現的時候,床就變成了純粹的臥具了。
床有四種形式。第一種形式是非常簡單的,從非常古老的家具演變過來的,叫榻。榻它在古義中是指它近地,榻是指「塌「,它是比較矮,就是平的,我們古代的記載中當然有一些帶欄杆的也叫榻,但我們現在比較明確的一個概念就是無欄杆,無圍子,一個平面的四足落地的臥具,這就是榻。榻在《釋名》中的解釋是「長狹而卑曰榻,言其塌然而近地也「。他說的就是,卑是地位低,狹長,地位低,比較近地,這就是榻。
早期的榻都特別矮,我們今天看到的榻相對來說都比較高,我們先看一下榻的圖形,就是這個樣子。四足落地,一個平面。特別矮的榻呢,我是見過的。十多年前,山西大部分家具向北京流動的時候,那時候有很多人做這種生意,我們今天在北京的很多市場上都能看到山西家具。當時就出現了這種古榻,非常非常地矮,有案形的,有桌形的,非常矮,四足落地,十幾公分高。我當時看了是非常驚訝,我一直沒鬧清楚這個榻是幹什麼用的,今天把榻擱在地上睡覺是非常怪異的,後來我慢慢的通過跟農民的接觸、聊天,我發現這個榻是擱在炕上的。尤其到了春天和秋天,燒炕的時候有時候會感到非常熱的時候榻離開炕上有十幾公分,非常舒服。
我一個朋友很喜歡,買了一個榻,就是這種古榻,回去就睡覺。回來以後我就問他,我說,你這個榻睡著舒服不舒服啊?他說,有點彆扭,我說,怎麼彆扭啊?他說我早上一睜眼跟我們家貓對著臉。說它矮嘛,它只有十幾公分離開地,所以他一睜眼跟貓臉對臉,原來沒有過的感覺嘛,過去睡床沒有這種感覺嘛。
那麼這種矮榻顯然是受我們古榻的影響。山西和陝西這些地區交通相對比較閉塞,文化的傳導和輸出都比較慢,所以它就保留了很多古代的文化的符號和特徵。所以山西家具是中國古代家具中非常有特色,非常有價值的一組家具,就是它的地域性特別明顯。
歷史上關於榻有很多故事,最典型的故事就是宋太祖趙匡胤。他的一句名言就是「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
因為我們都知道,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以後他心裡老是忐忑不安的,所以他對身邊的事,尤其經過五代十國以後,五代十國我們都知道是中國歷史上非常殘酷的時期,不停地在換君主,所以他非常擔心,他就說「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好像是一種擔心。這個榻呢,顯然是睡覺來用的。
跟榻相關的有一個詞是我們今天還在使用的,叫「下榻「。下榻這個詞我們都聽習慣了就沒有什麼太多的感覺,就是出差,說您在哪兒下榻呀?國賓更容易說在釣魚台國賓館下榻。榻是睡覺的,那下榻,下榻,如果床是睡覺的,就叫「下床「,就不睡覺嘛,它為什麼叫「下榻「,不叫「上榻「呢?
這就有個歷史故事,東漢有一個名臣陳蕃,他性情耿直,是一個非常廉政的官,他喜歡結交有氣節的人,他專門設專榻。就是他分人嘛,看不上的人,你愛怎麼著怎麼著了,我看上的人,我就專門有一個榻。他這榻平時是掛在牆上的。一來了重要的客人,就是他喜歡,他看得中的人,他就把這個榻從牆上拿下來,讓你睡覺,所以叫「下榻「。如果當時他要掛一床在牆上,那就叫「下床「了。所以「下榻「是這麼來的,是非常古的一個詞。
榻在我們今天的生活當中用得非常少,但在中國的明代、清代的大量的繪畫中都能夠看到,它是作為小憩,尤其作為室外。我們今天上室外的機會越來越少,尤其有了風扇,有了空調以後,我們現在出門納涼的機會越來越少。古代是大量的人到了夏天都在室外納涼。我小時候,七十年代,六十年代的時候,夏天都是在院子裡睡覺,都是拿一涼蓆跑馬路邊上一鋪就睡覺了。那時候屋裡太熱,不是扛不住嘛,再加上那個時候的居住環境都比較小,屋裡的溫度非常高,那古代也是這樣,古代當時大量的人小憩,尤其午休,幹什麼都是在院子裡,所以這個榻,古畫當中可以看到都是在庭院當中。
床的第一種形式是「羅漢床「。「羅漢床「是一個非常俚俗的名字,至今沒有學者能夠很準確地解釋出它的來歷。它是這個樣子,三面圍子。那麼「羅漢床「有人認為是從彌勒榻上轉化而來的。「彌勒榻「是什麼呢?是指一個「須彌座「,佛教中的「須彌座「,是一個平著坐在上面,然後坐上彌勒佛似的,所以叫「彌勒榻「,沒有圍子,後來加上圍子了就叫羅漢床。
羅漢床的形制比較多,它無論怎麼多,它都是三面圍子,一面沖前。羅漢床逐漸演變到明清以後,變成了一個待客工具。倆人在床上斜倚著,有點像雙人大沙發,倚著聊天,這種現象也是因為中國的起居習慣造成的,就是我說了,睡覺的地方就是待客的地方,你移到床上,他也在床上待客,所以有時候我跟西方人開玩笑,我就說中國人待客的最高禮儀是拉你上床。到現在北方的很多鄉間的習慣,你到農村去,農村的老太太不拉你上炕她就覺得不親熱,她覺得等級不夠高,就是因為我們的習俗造成的。你要到農村去,尤其它北方的農村有炕,你去了,他要說坐在椅子上,坐一會兒走了,他覺得不夠熱情,一定要拉你上炕,吃飯幹什麼都在炕上完成,它顯得熱情,這就是我們的這種文化幾千年來沒有徹底地改變掉。
再看《韓熙載夜宴圖》,韓熙載坐在那個三面圍子的羅漢床上觀看歌舞表演。他為什麼坐在床上,不坐在椅子上呢?因為床的等級比椅子高。這一點是我們有時候會忽略的。床的等級在待客的時候比椅子高,所以他就用床來待客。
還有一個典故「東床快婿「,在《晉書·王羲之傳》中有記載。它這個記載是說「時太尉郗鑒時太尉郗鑒使門生求女婿於導(王導)「,這都說得比較詰屈螯牙,就是找個女婿,然後呢,「導令就東廂遍觀子弟。門生歸,謂鑒曰:「王氏諸少並佳,然聞信至,咸自矜持;惟一人在東床坦腹食,獨若不聞。「就一個人,敞胸露懷地在東廂的床上躺著,這人就成了「東床快婿「。有時候穿著西服,扎著領帶未必能當成者女婿,所以有時候隨意一點為好。這就是著名的「東床快婿「的典故。
我們今天很多人去買一個羅漢床擱在家裡,擱在家裡很多時候都不是為了睡覺,就是為了擱在客廳里好看,來人坐一坐,形式上的特別,偶爾來個客人也可以睡一覺。睡個午覺也可以,躺那兒看個書也可以,所以羅漢床的功能逐漸逐漸就變成了一個小憩,待客的一個概念。西方人也非常喜歡羅漢床,他覺得它的陳設功能特別好。所以在中國的四類床具中羅漢床的經濟地位是最高的,在收藏中最貴的床都是羅漢床創下的紀錄。
那麼中國人的睡覺呢,到了明代以後發生了一個大的變化,就是我們的架子床的出現。宋代以前是沒有的。我們過去睡覺就是沒有架子,簡單的說明就是面朝天的。有了架子床以後中國的起居文化發生了重大的變化。
所謂架子床就是這個樣子的。這是六柱的,六個柱子,還有四個柱的,疊架有頂,掛上帳子。架子床的好處是什麼呢?第一個好處它可以掛帳。掛帳就是冬天保溫,夏天避蟲。我們今天開著空調,都舒服得不行,過去沒有這個東西,夏天以後非常悶熱,如果你敞著呢,又有蚊蟲,有蚊蟲,你睡覺又睡不好,所以掛上一個帳篷,能使你能夠安寢。
從明代開始,架子床的出現使中國人的睡覺有了大睡和小睡之分。所謂大睡就是夜間睡覺,小睡就是休息,午睡。那麼我們一般的情況下大睡是在架子床,包括下面要講的拔步床中完成;小睡是在榻或者羅漢床上完成。但大睡的床是不用來待客的。我們不可以把客人拉到大睡的床上去,就是拉到架子床上去休息,那是不可以的。除非你們家來了貴賓、親戚,你願意讓他上你床上睡覺,那是另外一回事,但是它不能作為待客的一個標準。
中國有一個非常悠久的一個習俗,叫「鬧洞房「。過去結婚,一通折騰,把新娘、新郎全部折騰遍了,最後塞進洞房以後還允許你捅破了窗戶紙往裡看。為什麼允許你看呢?是因為是這架子床。架子床我剛才說了它有帳,你在裡頭他是看不見的,換句話說,它是屋中有屋。你要今天這西式床,我估計你捅破了,人家跟你急了,那肯定跟你急了,絕對是不允許你往裡看。所以它的習俗的產生一定是跟它東西的道理是緊緊相關的。這就是架子床的功能。
架子床還有很多我們今天忽略的好處,我們今天的床是平面的,我們甚至現在的床都成單床頭了,我們今天上家具市場去買床,很多床都是單床頭,就一個床頭。過去的床頭是兩個床頭,而且過去在漫長的一段時間,中國人的床頭是頂著牆放的。一定有一面頂著牆。不頂著牆心裡就不踏實。現在還有很多老年人的床是頂著牆放的,不管這屋子後來改善到多大面積他的床一定要頂著牆,要不然他不舒服,對吧?西式床是一定要擱在屋子中間的,因為它兩面自由上下,那邊要有下床的地方。那我們的架子床它過去的好處在於什麼呢?你比如說床上有很結實的欄杆,有柱子,你可以抓住它,在這些地方所得到的潛在的好處是今天的人不知道的。我們可惜中國人放棄了給我們生活帶來了諸多變化,帶來了很幸福的這樣一個層面享受的這樣一張床,被我們逐漸地拋棄了,讓我們自己都睡在了外國床上。
歐洲使用什麼床睡覺呢?我們到歐洲去看,你比如你上凡爾賽宮可以看到它也是架子床,它的架子床和我們是不一樣的。我們的架子床至少三面有圍子,甚至到四面,前面、正面還有兩個短圍,這就是我們要說的中國床和西式床的本質的不同。
我們的床是單面上下的,西式的床是兩面自由上下的。兩面自由上下和單面上下不一樣的地方在於我們的床有先後,有主次,有尊卑。西式床就沒有,你愛怎麼上怎麼上,所以西方人鬧男女平等比我們早,從床上就開始了。他很自由,我們不行。
老爺是睡在外面的,太太是睡在里側的。為什麼老爺要睡在外頭呢?是男人對女人的一種保護。一旦床有了圍子,有效面積就在增大,你不信,你同樣大小的床,你只要有了圍子,你這個床就可以多睡一個人,因為他不會掉下去。我們睡覺的時候如果你的胳膊腿伸出床外以後,你會不由自主翻身,就會往裡翻,你沒醒就會往裡翻,有圍子你多靠邊你心裡都不會害怕。那麼太太如果睡在床的里側的時候有問題,半夜她要起夜,按照禮制,老爺要坐起來,太太要從身後下去,那不允許太太才老爺身上跨過去。那麼如果太太老起夜,這老爺這宿就算麻煩了,就老得起來,下去,上來,那麼主次是什麼呢?是老爺睡在主位上,主位是靠背的;太太睡在次位上。尊卑也有了,剛才我說了從形式上的尊卑,你必須按照禮制去走,所以中國的床跟西式的床更多了一層文化內容。
清代太師椅跟明代比較起來,有很多新優點,但同時失去了很多過去的優點。比如圈椅,就是太師椅的初始狀態,它的優點是什麼呢?
第一它是四足落地,有一個椅面像卡子一樣,卡住這個椅子,所以它非常牢固。我們今天看到很多明式家具,歷經四五百年不壞,就是因為它的結構上,非常牢固。這是它能夠流傳到今天讓我們能接受的一個基礎原因。
第二,其他椅子的靠背和扶手之間都有一個明顯的落差,當你休息的時候,你的小臂得以休息,擱在扶手上,但大臂是懸空的。只有圈椅,當你休息的時候,是大臂,小臂同時著陸,這就是圈椅的一個最大的優點。過去房間裡沒有空調,沒有電扇,到夏天非常熱,那麼圈椅坐在面的時候,胳膊架起來,底下是通風的,非常舒服,徹底地休息,我倒是建議大家要有機會呢,買一隻圈椅,累的時候坐在上面可以很好地休息。
圈椅結構簡單,結實、舒適、美觀。兩千年來,中國人、外國人設計的所有椅具當中,被古今中外的家具設計師公認設計的第一椅具,就是中國的圈椅。它的上半部分是圓的,所以也叫圓椅,還有一種說法叫羅圈椅,這個說法很少,但歷史上有這麼說的。
這個圈椅這麼有名,很多人就開始追求這個東西,都希望買到一對圈椅,我有一個朋友,跟我還算比較熟,早年,聽我說,圈椅有這麼多優點,就自己去找了,自己出去跑到外地,跑到山西的山區,買回一對給我看,興致勃勃連夜拉著我上他們家看。我看了以後呢,說得比較婉轉,「你這個椅子看著不怎麼老。」他說:「不可能!」我問:「為什麼?」他就跟我講,他怎麼去的,他坐火車到了太原,下了火車,改汽車,坐汽車,坐了好幾個小時,下了汽車以後,騎了兩個小時的毛驢,上了山頂上,山上有這麼一個村子,人家領著他去的,去了以後,在一個老太太家裡,看見這麼一對圈椅。然後,他就跟老太太說,說您這椅子賣嗎?老太太說賣,說多少錢呢?說一萬,那當時的圈椅,已經比較貴了,我覺得在北京買。當時都是十萬八萬一對,他一萬塊,他說就覺得撿了大便宜。然後他就跟人家磨磨蹭蹭,最後把這東西買了,就回來了。
我不好意思說它是假的,我只能說它不真。他說親自去的,我看見了那村裡的全部情況,他說那個村,由於在山上,交通閉塞,它跟外面溝通不多,有大量的近親結婚的,所以村裡有很多先天愚性的,就是有很多傻子坐在那兒曬太陽,那村里人,半村都是傻子。然後呢,說那兒人,那老太太,她懂什麼圈椅?他說,老太太不懂,她怎麼騙我呢?再說了,這椅子怎麼弄上山去的?要假的怎麼上去的?說我這個騎著毛驢上去,都還騎兩鐘頭呢,怎麼上去的。我說這事就怪了,我問問你,這椅子怎麼下來的?他說我給人家100塊錢,人家幫我扛著下來的,我說對了,人拿20塊錢就扛上去了,對不對?你給的錢還多了,我說後來你走了以後,那滿村的人都說什麼嗎?他說說什麼呀?人家就說城裡來了一個傻子,把這椅子給買走了。對吧?就是你不要認為你是很聰明,人家覺得很怪,這麼一對椅子怎麼能值一萬呢?我說你想過沒有?怎麼一個老太太什麼也不知道,敢給你開一萬塊錢,你覺得在城裡不是錢,但在那麼一個偏遠的山村,一萬塊錢是巨大的錢。她怎麼能開出這個價錢,你想過嗎?我說現在你那椅子上,有一個證據,鐵證如山,你這椅子是個假的。然後他說什麼證據?我說:「你注意看沒有,過去的圈椅底下全是綜繩繃著,你這椅子上繃的是尼龍繩。」
我記得很清楚,我坐在他那個椅子上,我手在底下拉那個繩,嘣嘣,跟琴弦似的,我說你這都是尼龍繩,你注意到了嗎?然後他翻過來說這東西怎麼變成尼龍繩了呢?他就不注重這個事情,不注重細節,我覺得收藏當中,有很多時候,要注重細節,細節很容易漏出破綻。
我買過一個很重要的太師椅,這把椅子靠背上有四個字:風光和雅。你聽著不覺得新鮮,就是很美的一組文字。但我們要知道,在中國歷史上的家具中,刻有文字的非常罕見。所有有案可查的,刻有文字的家具,都是陰刻,就是家具做好了,再用刀子把字刻出來,一般都是這個狀態。這個椅子的四個字,是突起來的,那就明擺著,是在他做之前,就設計好了,非常規矩的四個篆字,風光和雅。
這個字,我就開始考慮,這個椅子是怎麼回事?我在一個人的家裡看見的。他當時不知道這椅子是紫檀的,他就跟我說,是一紅木椅子。說你來看看,就一隻,我看完了這是一很好的椅子,我說多少錢?他說五千塊,因為當時的行情,紅木的一隻太師椅,就值五百塊錢,但是他要五千塊,可是當時這隻紫檀的椅子能值一萬塊,他要了一個中間價,他沒有按紫檀,他不懂嘛,他不知道是紫檀,他沒有按紫檀去要價,但是他以紅木要價,要了一個紅木十倍的價錢,當時我還覺得,心有不甘,覺得這便宜得占到底,就想占這便宜,就說你這是紅木的,沒有這價錢,這人說的很好,說我不知道這椅子值多少錢?我就知道我自個兒,現在缺五千塊,你給我五千,我就賣了,你給少於五千,我辦不了事,我也就不賣了。在這種情況下,我只好認帳,我就五千塊錢把這椅子買了。
這椅子後來據考證,可能是和珅他們家的,因為中國古代它在文學方面,凡是有造詣的人,都希望在某種時候,把自己的名字嵌進去,嵌的要天衣無縫。比如他說「風光和雅」,和珅說自己很風光,又很高雅,所以他這嵌進去了,據說這椅子的另外一隻在恭王府,可是我去到恭王府轉了轉,沒找著,因為恭王府很多地方都關著門,我很希望能看到另外一隻椅子,能給它湊成一對。
清代的扶手椅到了後來以後,廳堂的擺設,我們有時候去蘇州,比如到蘇州拙政園裡參觀,可以看到很多的擺設,它一般都是八椅四幾,甚至更多是十六椅八幾,就是每兩個椅子之間,擱一個茶几,這樣擺著,作為廳堂的一種莊重的擺放。我們一般看電視劇,看電影都能看到這種狀態,顯得非常莊重,這是我們清代太師椅的一個普遍的擺法。
晚清以後,椅子零碎就越來越多,到了民國以後,它就受西方的文化的影響,椅子的曲線就增加地比較多,我們的椅子,你注意看,清代的都是四平八穩的,後來的曲線比較多。俗稱「中山式」,孫中山的式樣,受西方影響的,這種式樣,這是民國的椅子。
元明之際太師椅的官椅概念非常重,就是給官員坐的椅子。到了清代以後,這種椅子逐漸走入民間的大戶人家,普及性大大增強。
官帽椅,是中國椅具中最為舒展的椅具。官帽椅的名稱也來自於宋朝,我們的椅子大部分宋朝就定型了。它是指搭腦兩頭伸出的地方,像宋代的官帽。我們欣賞宋代的人物畫,都可以看到官帽旁邊有兩個大帽翅。官帽椅就取這個形象命名。這個官帽椅中,後來有很多變種,它還有一個俗名叫「四出頭」,是指搭腦這兩頭,扶手兩頭,這四個位置都伸出一個頭。
還有兩齣頭,可能扶手兩端不出頭了,也可能是搭腦兩端不出頭了,這種都是特例,比較少。後來出現了四個位置都不出頭的椅子,這四個地方都變得非常圓潤,這種就叫南官帽椅。是不是南方先流行的,我們不做探究,目前也沒有證據證明,是由南方先流行起來的。但一般來說,南官帽椅比官帽椅的年代要偏晚一點。官帽椅和南官帽椅,是宋代定型的兩種非常漂亮的椅具。
那麼還有一種椅子還有意思,它的名字非常俗,今天叫玫瑰椅,玫瑰是一種花,叫玫瑰椅,很多時候,人們在探討這名字怎麼來的?我們的椅子,剛才說了圈椅很形象,官帽椅也很形象,這玫瑰椅就沒形象了,玫瑰椅早期的形象,是靠背和扶手是齊平的,到了明代以後,就定型為這樣,它是在所有的椅具中,最矮的一種椅具,一般情況下,它的靠背高度,不高於窗台,不擋光,擱在窗戶跟前,臨時坐一坐不擋光。玫瑰呢,這個詞最早是指美玉,玉器,我們將來講玉器的時候可能要講到這些,那麼後來才只是一個花名。
玫瑰椅的來歷怎麼來的呢?有人推測這個椅子,也是南方開始流行,尺寸比較小,南方人管這種小椅子,叫鬼子椅,南方人管小一點的東西,都叫鬼子,是暱稱,並不是有歧視。你比如說我們過去紅軍,有紅小鬼,這個北方人是不習慣這個詞彙的,鬼子,鬼子,這個聽著不好聽,所以鬼子椅,到了北方以後,被北方的文人改為了叫玫瑰椅,是有可能是這麼改過來的,就是找一個美化的詞,又有一點諧音,給改過來了。
我大概在80年代末的時候,我曾經有機會碰到過一對紫檀的玫瑰椅,紫檀的玫瑰椅是非常罕見的,那次是人家找到我說有這麼一對椅子,在北京的一個老戶家裡,那人很缺錢,想賣,就要我去了,去了是什麼時候呢?是年三十,除夕夜,我印象很深,我買東西,因為那時候年輕,容易衝動。就是有時候,錢差距覺得不大,可以付清的時候,就多給一點,但是帶我去的這個人,知道我這毛病,告訴我說,你不能多帶錢,我告訴你,他要2300塊,你就帶2000塊,他肯定賣你了,說你要多帶錢,你到時候一激動,又多給錢不好,你就揣著2000塊。那時候就揣著2000塊,2000塊厚厚一沓,不像現在,現在是100塊錢一張,那個時候沒有100塊錢一張的鈔票呢,我就去了,晚上。到了以後呢,那人不在家,門還鎖著,你知道那時候信息是不溝通的,沒有手機,就在那兒等著,挺冷的,等了半個小時,那人跑回來,開開門,就指著這椅子說,就這椅子。我就覺得很奇怪,這個賣椅子的很怪,人家一般都是在家等著,沏著茶,倒著水,這個好,怎麼跑進來指著就要賣。
然後我就問他,怎麼回事,他說你沒看我連家都不敢回,我欠人家債,怕人家找我,他賣椅子,是為了還債。但我忽略了他這一點,我就給他2000,他不賣,他說必須2300,少了我不賣。然後我朋友就勸我,你不懂,你跟我走,他一會兒就追出來了。我記得很清楚,看著鼓樓,清冽的寒風,然後我們就從那個小胡同里往外走,然後我就幻想著那個人追出來,追著我說,馬先生,我賣給你了,我最後都走到大馬路上了,看著出租呼嘯而過,他也沒追出來。那時候,我就不懂人家的心理,當時他就差2300塊錢,他賣這個錢一定要夠數,我不能因為這點錢,就放棄了這個東西,我當時特別喜歡,而且我也知道,紫檀的玫瑰椅,是非常非常少的。但當時就礙著面子,又不願意再翻過去求他,後來再找他,他們家永遠掛著鎖,永遠找不著。據說後來賣給別人了,失之交臂,現在想起來都很痛苦。
剛才講到的椅具都是帶有扶手,椅子裡還有一種非常簡單的形式,就是不帶扶手,今天特別常用的椅子。這類椅子也有兩種形制,一種靠背椅,搭腦的兩端很圓滑,不出頭,俗稱「一統碑」。另外一種兩端出頭,叫「燈掛椅」,也很形象過去牆上有一些掛油燈的架子,掰過來就把油燈掛在這個位置,所以就叫燈掛椅,也很形象。
這兩種椅子處於次要地位,不是特別正式的椅具。我們注意看,西式餐廳,一般兩頭的椅子,都是帶有扶手的,表明了主人和重要客人的身份。兩側的椅子一般就不再設有扶手,除非是特別重要的場合。它就顯示了一個等級差,這個等級差在中國的家具中是細微的體現,它不跟你說,但是你能看出來,你注意看,明代的那些版畫,可以看出來,主人坐的椅子,往往是帶扶手的,客人或者一般下人坐的椅子,是不帶扶手的,表示了一個等級差。但是早期不是這樣,你看韓熙載坐的那個樣子,他盤腿坐,他垂足坐,都是坐一個大燈掛椅上,那個椅子從某種意義上講叫禪椅,禪椅是什麼意思?是參禪打坐,坐的椅子,它一定要留出盤腿的位置,所以禪椅的座面都比較大。你比如故宮有這樣的禪椅,我們博物館裡也買過這樣一隻,這個禪椅就非常大,可以盤腿坐在裡頭。
我早年在天津買過一對紅木的禪椅,那個椅子很怪,扶手縮進去,非常短,前面伸出來一塊非常長,你坐在那個椅子上靠不到靠背,因為你只有全都坐上去,盤腿才能靠上那個靠背,非常舒服。但是賣我椅子這個人,是不懂這事,他是不知道的,他不知道,他就說這椅子很怪,擱在我們家,誰都不愛坐,一坐,還靠不上靠背去,前面伸的這塊,幾次想把他鋸了,就又不知怎麼接,然後就把我叫去了。我一看,心中大喜,我覺得我碰到這麼一對禪椅,但是很多人不知道,那個椅子,大家要是有機會可以到博物館去看看,它形制上非常怪異。
這種特殊含義的椅子,是有專屬作用的。對我們每一個人其實是一個很好的家具,如果你每天能盤腿坐一會兒對身體是有好處的,你看我們很多僧人,宗教的人士為什麼長壽呢?他在生活那麼清貧的情況下,他還能長壽呢?打坐是非常好的,不要老沒事窩在沙發里,看電視,中間擺一禪椅,盤著腿看完《新聞聯播》,每天看半個小時《新聞聯播》,盤著腿,一定對你的壽命都有好處,盤著,不要坐在軟的上面,你圖安逸的同時,就要喪失一個生命的代價,所以有時候要考慮自己叫正襟危坐。這對身體有好處。
所以我看到天津那個禪椅以後,心中大喜,喜歡得不行。行話說「褒貶是買主,喝采是閒人」,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人家說你這東西不好,是準備買,才說你不好,比如說你這瓷器,看這邊磕了一小口,挑毛病,就是想買了,人家要這麼說話,就是不想買了,說這你碗真漂亮,別少賣了,他肯定就不買了是不是?他就是褒貶,過去行話說褒貶,其實是貶,他貶這個東西的時候,他就是想買,當時我就貶這東西,我說你這個椅子多難看,這什麼比例?坐著也不舒服,那人說是,我說你坐上面,扶手都摸不著,因為扶手在後頭。然後他就說多少錢呢?後來用很便宜的價錢買了。後來以後又碰到過那樣的一對,是在一個拍賣會上,賣的很貴,沒能力去買,就沒再買,有一對做展覽就足夠了。
禪椅是很特殊的一種椅具,一般人很難見到實物。但更難見到實物的是什麼呢?鹿角椅。除了上故宮,沒有人收藏過。鹿角椅是滿清皇家專用的椅具。皇帝用他親手打來的鹿,命造辦處的工匠造了這種椅子。從皇太極開始一直到嘉慶,除了雍正,每個皇上都打過鹿,都做過這樣的椅子。瀋陽故宮有一把鹿角椅,是皇太極用的,那時還沒入關呢。故宮和避暑山莊裡都有,八國聯軍來了以後損失了很多,現在故宮裡大概還剩下四把鹿角椅。
乾隆皇帝是中國寫詩最多的人,一個人寫的詩,跟全唐詩差不多。他每打一頭鹿,命令工匠造完椅子,就寫首詩。比如在乾隆二十七年的時候,乾隆就寫了詩「獵獲八叉角」,鹿角是八叉型;「良工制椅能」,是說找一個好的工匠,把鹿角變成椅子。乾隆活到89歲,當時才52歲,年富力強,心態還比較好,總去打獵,製作這個椅子的時候很高興。十年以後,乾隆三十七年,皇帝62歲時又在另一把鹿角椅上題了詩,這時他寫的詩就跟前面那個不太一樣了。他說「制椅猶看雙角全,烏號命中想當年。」他開始回憶了,人一開始回憶就進入老年了。年輕的人都不回憶,說的全是未來,趕明兒我買房子,我買車,是吧?這都是未來。那老年人都說我早年買的那車,怎麼樣,怎麼樣,都說的是這個,所以人一到回憶的時候,就進入老年了,乾隆62歲的時候,按照今天的標準,都退休了,也進入了老年階段。所以他寫的這個詩,也反映他的心境。
中國語言非常嚴謹,凳的第一個概念,就是沒有靠背,沒有扶手,是平面的。凳是怎麼來的呢?椅是倚靠,凳是踩踏,蹬踏。凳的第一個、初始功能是踩的,不是坐的。今天殘留的痕跡就是上馬凳,過去上馬,馬背高,得踩著那馬凳上去。有的大戶人家跟前,乾脆就有上馬石。
東漢劉熙,在《釋名》中說,「榻登施於大床之前,小榻之上,所以登床也」。凳是一種上床前踩的家具。我們今天家裡使用凳的一個簡單的功能就是增高,比如你夠高處,換個燈泡,拉個凳子就踩上去了,對吧?
凳子的好處是什麼呢?首先凳子沒有方位感,它方便,可以從任意一個方向坐下去。椅子則不行,椅子有方向,必須從一個固定的地方坐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