鉻是一種很特別的金屬,單純的鉻本身,不溶於酸,卻可以被算鈍化,一旦鈍化之後,就可以溶於所有的酸,可是他氧化作用很小,只有在高溫,或者特別的狀態下,才能夠被氧化。
鉻鐵合金,是一種特別鋼的合金,跟普通的鋼相比,可能在硬度上面,和耐磨性上面,無法跟普通的鋼材相比,可是一個耐腐蝕性,就是巨大的好處。
鐵在自然環境下,很容易被氧化,從固體變成粉末狀的三氧化二鐵,這就會造成本身強度上面的很大的改變,一些鐵的腐朽,也可以這樣來說。
鋼比起鐵來說,稍稍好一點,可是只是好一點而已,自然環境下,在不經常使用的前提下,或者表面沒有防鏽塗層的前提下,也會被氧化。
銅,之所以作為古代的貨幣單位,稀少只是一個方面,關鍵是,在自然環境下,銅或許會生鏽,但是主要形態不會發生大的改變,氧化的速度也很慢。
到了北宋,因為錢荒的關係,不但出現了交子這樣的紙幣雛形,也出現了鐵幣,在一定程度上,還相當的流行。
金屬貨幣,鐵本身就有價值的前提下,鐵幣的出現,也是一個自然的潮流,只不過,這個出現,他的價值,遠遠低於銅幣。
在之前,鐵的價格,只有銅的四分之一,也就是說,在同樣幣值的前提下,鐵幣應該比銅幣便宜的多。
實際上,無利可圖是鐵幣面對的最大的問題,可是錢幣,需要的東西很多,不是說,造出來一個鐵環就可以了,必須要有字,要有印,要容易攜帶。
這就有很大的問題,銅幣勉為其難,鍛造出不同的樣子,甚至是模具來鍛造,可是鐵幣,太便宜了,投入相當的工費的話,那是一種得不償失的。
往往,在北宋流通的鐵幣,最多,只是一個圓形,甚至連形狀都不統一,更別說一串串的,穿在一起,往往這種更加精良的,要貴一些,也保值一些,可是這樣的投入,遠不是普通的能夠相比,一定程度上面,鍛造者都會虧錢。
這也是鐵幣很短的流通,然後就消失的根本原因。
趙信的想法,從本質上面,就跟普通的幣值不一樣,他已經簡化和廉價了鐵,現在的鐵的成本只有13文左右,就算是鋼,也不超過15文,可是之前的印象,加上趙信做出來這個鐵幣的目的,是為了簡化北宋的錢幣環境。
說白了,用一種明顯比銅幣高檔,卻本身廉價,耐用和美觀等眾多的方面,創造出的一種新的貨幣,在最初的時候,價格應該就高於的銅幣。
然後才能夠形成一個完整的,而且貨幣量比現在北宋貨幣大得多的一種貨幣。
北宋的錢荒,一直都存在,在沒有深刻認識到錢荒對經濟的影響,比如說,民間的貨幣減少,影響到了商業運轉的,沒有足夠的錢幣購買產品,以物易物,甚至把絲絹納入到了錢幣的領域。
北宋的稅收,一直都是錢糧,絲絹共同的,一定程度上,絲絹也取代了錢幣的作用。
可是絲絹這種東西,作為錢幣使用,就背離了他的作用,眾所周知,流通的多了,不可避免的就會髒,就會損耗。
對於普通的銅錢來說,有些損耗,有些髒,不算什麼,可是絲絹髒了,甚至損壞了,這算什麼,這代表著貨幣被消耗,貶值。
另外一方面,對於農民來說,物價的上漲和各種貨幣獲得的困難,讓他們的生活更加的困難,有時候,勞動力就是這麼的被剝削了。
如果貨幣充足,這種狀況就不會出現,就如同現在的鐵匠作坊一樣,有足夠資金,支付費用,在整個高收入人群之中,形成了龐大的市場。
現在,鐵匠作坊的供應量還不足,他只是一個作坊,而不是一個完整,而合理的城市,不可能供給整個城市所有需求,這種情況下,很多的市場是被別人獲得的。
這從大名府最近的商貿活動繁盛,曹劌甚至發現,大名府的商業收入大幅度的增加,就可見一斑。
北宋的稅務水平,在封建社會是相當低的,雖然各種名目的商稅,可是大體上,實物和錢本身來說,應該只是10抽1,這種幅度,真的是很低,這也是商貿活動繁盛代表。
可是在短短的幾個月時間,商稅的水平,增加了差不多七成,沒有到翻倍的程度,可想而知,其中的絕大部分,都是鐵匠作坊帶來。
經濟是一個很完整的學科,雖然同為文科,趙信了解的也不算多,可是總算比這些土著了解的多。
在沒有名正言順的用稅負來代表,因為已經習慣了十抽一的前提下,貿然的提升稅收,哪怕不影響整體的生活,也會迎來巨大的反彈。
可是,完全可以把稅用費來代替,未來的定海軍,市場的,工廠,甚至是銷售情況,完全都是由定海軍把控的,調整其中的比例,讓居民和工人們生活幸福的前提下,悄無聲息的把產品推行下去。
就比如說現在的鐵器一樣,成本價,永遠拿不到的,13文的成本,到75文,甚至更高的零售價格,其中拋開給予工廠的利潤和人工成本之外,剩餘的,都是淨收入。
在老闆跟政府是一體的情況下,這也算是變相的收費,這樣,只要定海軍的人口足夠,僅僅依靠定海軍的人員,就足以支撐起強大的工業。
中國,之所以可怕的原因,實際上,就是在於農業科技的發展和勤勞的民眾。
在整個世界都是同樣發展的前提下,為什麼中國能夠發展到一億的人口,可是歐洲,還是在小國寡民之下,幾十名騎士,幾百農兵,都可以被稱之為大軍的時代,糧食,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說這些就有些遠了,拋開不提,當這個不鏽鋼幣,可以替代80-100文的錢的時候,一貫錢只有就10枚,也就是200克,只有銅幣的二十分之一,對於大宗交易的時候,已經是節約了很多了。
打個比方吧,現在的足額的銅錢,一貫錢是4公斤,10貫是40公斤,一個成年男性,在力量普通的前提下,最多只能夠拿起20貫左右,單純的錢,已經壓得他走不動路了。
當然了,銅錢的幣值很高,一個包子10文,一貫錢,差不多就是普通人一天奢侈的花銷了,可是對於大商家來說,那就非常不方便了。
哪怕是攜帶一輛車,也不過是裝下100貫到200貫,小規模的購買還可以,大規模的購買,就真的不行了,銀子和金子,已經流入到了市場,在一些大宗交易的時候,作為貨幣,可是其中幣值波動較大。
在宋初,一兩金的價格,大概是8000文,也就是8貫,到天聖六年,40年的時間,不過是8800文,漲了差不多一成,按照時間來說,還算比較平穩。
可是之後,伴隨著戰亂和其他的情況,金價持續上升,折宗時期,就已經超過萬文了,不足二十年後,徽宗初年,就已經到了32貫,足足漲了差不多3倍多。
就算是普通的年份,伴隨著夏收和秋收,還有其他的一些波動,金價也開始巨大的波動的,再加上總量很小,不足以支撐大宗的交易,往往是被當做國際貨幣。
比如說,澶淵之盟和慶曆和談之中,跟西夏和遼國合約之中,北宋拿出來的都是銀子。
金銀,很早就作為衡量單位和高端貨幣,可是一直都沒有大規模的流通,原因就在於,中國產銀很少,也就是在大航海時代,西班牙和葡萄牙,在美洲獲得了可怕的金銀之後,又通過絲綢和茶葉等貿易,大規模的流入到中國。
到明朝中後期,才確定了銀本位的方法,在此之前,想都不要想。
正因為如此,趙信對於不鏽鋼相當的看重,堅固,耐用,不易磨損,這個當然是指日常的情況下。
只要做出來,單純重量上,都可以讓他的流通性提升20倍以上,更別說總量。
不說未來,當改造後的高爐,可以大批量的生產處不鏽鋼,是以萬噸為單位,就說趙信的卡牌系統,估計一天的產出,也會超過50噸,一年下來,也1.8萬噸。
按照趙信粗略的定價,20克差不多等於100文,一千克就是5貫,一噸5000貫,1.8萬噸,就是近億貫,單純一個卡牌系統,就可以支撐起一個可怕的錢圈,足以解決問題。
趙信找到牛大力的時候,牛大力還在實驗,不過這一次還是失敗了。
趙信一直都在看著牛大力的實驗,他這才明白,為什麼會失敗。
因為牛大力採用的,是之前煉製神兵利器的方法,直接用鋼跟鉻混合,然後褶皺法。
看到這個,趙信有些後悔的,他應該早過來的,就不用牛大力浪費這麼長時間了,這是手工煉製神兵利器的方法,說白了,就是讓碳的比例,通過混合達到一定程度,並且形成穩定的合金,可是不鏽鋼,是需要用替代法,碳的存在,絕對會影響不鏽鋼的品格的,甚至造成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