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最終南方巡閱使並沒有能夠擔任到天品長老,這點連黑蓮教內部都頗為震驚。實際上最後真正得到天品長老之職,晉升入長老會的,居然是事先誰都沒有看好的西方巡閱使。
要知道在黑蓮教里,背景和自身實力,是晉升不可或缺的兩個必要條件。沒有背景,縱然有實力,也必須得一點點地功勳積累,而且上限也不過是堂主壇主之列,根本沒辦法摸到高層。當然了,例外也不是沒有,當年那個斬殺上任,成為天品長老的狠人,便是由尋常的小頭目,連堂主壇主都不算,一躍成為高層的存在,因為他實力太強了,幾乎是直接秒殺了上任天品長老。
當然個人的實力也是必須要有的,如果沒有足夠的本事,即使擔任了某項職位,也必然會被刷下來。在接下來的任務里,露怯失敗,然後被處以極刑。
而西方巡閱使並沒有明面上的靠山,可是如果他沒有靠山,那是誰也不肯相信的。畢竟能夠成為四方巡閱使,除去本身實力強勁之外,有個可靠的背景顯然也是在他們的必須要有的選擇。西方巡閱使明面上的最大靠山,是黑蓮教總壇的護教右使。這個護教右使名義上是屬於總護法的麾下,可是實際上他卻直屬於黑蓮教主,和護教左使一樣,屬於黑蓮教里少數不屬於三大勢力之一的高層。
可是僅僅一個護教右使顯然是不足以讓西方巡閱使當上天品長老的,護教左右使平素也很少參與到權力糾紛之中,所以當年的術道中人都認為那是因為西方巡閱使,背後的高層恐怕絕不止護教右使那麼簡單。
而南方巡閱使沒有能夠當上天品長老,事情的真相一直沒能弄清,直到他某處酒後發牢騷,被其他宗派設在他身邊的暗線所聽到,傳了出去。那些話大致是說,他之所以沒能當上天品長老,是因為龍神訣沒能交給大中正,他派遣的心腹帶著一隊精銳去運送龍神訣和大批金帛,去交給大中正,結果半路被人劫道。最詭異的是,除了龍神訣之外,那些金帛根本沒人去動,完好無損地丟在了原地。
說起來也是諷刺,尋常盜匪見了黑蓮教的旗號,即使不逃之夭夭,也是斷然不敢動手的,可是這次黑蓮教搶慣了別人的主兒,居然被別人給搶了,這倒是頗為諷刺。然而術道中人,卻不是這麼想的。敢在黑蓮教頭上動土的宗派,恐怕真的屈指可數。即使有實力不畏懼黑蓮教的宗派,也不會輕易招惹他們。
所以當時的看法有兩個,一個是某個外界宗派的出手,至於他們的目的是什麼,暫未得知。另一個便是黑蓮教內部的出手,懷疑對象不出那幾個巡閱使,目的也很簡單,就是為了不讓南方巡閱使得到大中正的青眼,進而晉升天品長老。結果事情的發展也確實如同他們預料的一樣,南方巡閱使並沒有能夠升遷,此後的歲月里也沒有得以重用,反而被邊緣化了。
從龍神訣是在碧溪秘庫來看,當年的事情應該是九龍內衛所做的。但是九龍內衛又是如何得知南方巡閱使是走的什麼路線,什麼時候啟程的呢?是他們早就有預謀,還是得到了黑蓮教內部某些人的情報,這就不得而知了。
劉啟超望著龍神訣,眉頭微微一皺,看到越來越多的典籍,他就越發覺得九龍內衛的可怕了。這裡面的秘籍,有至少一半的是原本屬於各大宗派的鎮派或者重要的典籍,都是因為各種緣故而被奪走或是失蹤,現在卻出現在屬於九龍內衛的碧溪秘庫里。劉啟超想到這裡,忽然想到了什麼,他立刻按照秘庫里的搜索玉簡。
在碧溪秘庫里的典籍,沒有一千也有八百,若是沒有一個規律來歸類,恐怕即使是九龍內衛的人,都很難去查到自己想要的。而事實上,卻也確實如此,當年碧溪一脈的先人,也確實給這些典籍做了分類,並用玉簡在每一大類的旁邊,做了簡略的闡述,幫助來者查閱。
劉啟超來到了巫門的一列,果然那裡也有不少的典籍。劉啟超直接翻閱了幾本,果然找到了萬獸一脈的那列。
「巫門萬獸一脈所得秘典。」這是劉啟超打開玉簡時,所看到的第一行字。
「宏正七年,挑撥巫門內鬥,令巫門分為八脈,是為星魁、天咒、百屍、萬獸、玄陰、九毒、靈傀、幽影。」
「宏正十三年,出親王一人,天衛三十,圍剿巫門星魁一脈九眼巫皇,未果。密令追殺,滅其弟子。」
「宏正十七年,出國公三人,天衛二十五,擊殺巫門百屍一脈湘陰巫王於羊首山下,奪取其秘典《屍王訣》,得高階殭屍六具。嫁禍於巫門九毒一脈,挑撥其內鬥。消耗兩脈精銳過半。」
「天德三年,以《屍王訣》為餌,吸引巫門及西南御屍宗派十餘家,聚於不滅淵……消耗御屍一脈大半精銳,巫門百屍一脈精銳盡折,五十年內空無再生之力。」
「天德十五年,出親王兩人,天衛四十,擊殺巫門靈傀一脈天星巫皇於湘江,令異器堂以其屍骸煉為傀儡。」
「天德十六年,以魔王傀儡襲殺靈傀一脈副魁首,毒殺靈傀一脈精銳三百一十四人。」
看到這裡,劉啟超已經忍不住加快了速度,翻向了屬於萬獸一脈的篇章,果然他看到了他不願意看到的。
「宣威五年,出國公三人,天衛三十,圍剿巫門萬獸一脈魁首,未果,滅其弟子一名。」
「同歲,挑撥巫門萬獸一脈,使其分裂為七脈,是為天龍翟家,陸吾路家、麒麟齊家、蠱雕古家、青丘胡家,饕餮陶家、窮奇姬家。」
「宣威十二年,出國公一人,天衛十二,擊殺陶家家主陶無情於鳳凰城,滅饕餮陶家。」
「宣威十五年,出國公兩人,天衛十五,滅窮奇姬家,囚於家主於煉血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