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命於國民政府的部隊只有中央軍,本質上講,是聽命於蔣介石控制的中央政權的地方軍閥,中央軍控制著華東五省,以華東五省作為財源和補給基地,抗戰後撤退至河南、四川、陝西。蔣介石只是全國各派名義上的首領。所能控制的,只有中央軍以及中央軍占領的地盤。
蔣介石國民黨軍隊分為地方部隊和中央軍兩類,地方部隊在戰鬥中逐漸被收編,成國中央軍旁系部隊。
各省新軍部隊在爭鬥中逐漸演變:
一類是有軍隊也有地盤的,稱為地方部隊。地方部隊主要有桂系、粵系、晉系、滇系、西北軍、東北軍和其它地方軍閥,這些其他武裝具有相當的獨立性,把持地方政權、財權。
粵軍是北伐軍的主力,1926年剛開始北伐時,蔣介石的嫡系部隊只有一個第1軍,轄三師九團,到1927年,第1軍就擴編為下轄六個師,到1933年,蔣介石的嫡系部隊已經有三十個左右的師了。也就是說,短短的六、七年的光景,蔣介石的嫡系部隊由一個軍的實力,激增到三十個軍的實力。(北伐時,是軍-師-團的編制,而1933年,是師-旅-團的編制,所以,這時候的「師」,幾乎相當於北伐時的「軍」。)
國民黨中央軍以與蔣介石親疏關係來看,分為嫡系中央軍、旁系中央軍。
中原大戰時期,嚴格意義的中央軍只有6個師,這是蔣軍嫡系的雛形。
第1師:北伐時期的劉峙第2師,後來交到胡宗南手上,擴展了第1軍,「西北王」的核心部隊。
第2師:北伐時期的第3師、第14師等合成,師長先後有顧祝同/樓景樾/黃杰/鄭洞國等,後與25師合編為關麟徴的52軍。
第3師:北伐時期的第20師,師長先後有錢大鈞/陳繼承/李玉堂,後來發展為第10軍,以方先覺守衡陽聞名。
第9師:北伐時期王柏齡的第1師。北伐中在南昌受創,回後方整編,重編序列後為第9師,後來發展為蔣鼎文/李延年的第2軍。
第10師:由兩部組成,一是黔軍王天培部的殘餘,師長楊勝治/方鼎英,二是國民軍方振武投蔣後編成的45師,師長衛立煌。後來第10師與45師合併,仍稱第10師,師長衛立煌、李默庵,由於部隊淵源不好,以及衛立煌與蔣介石的關係一般,這一部又稱中央軍的雜牌。
第11師:原福建周蔭人部,投降北伐軍,先編成17軍,後改11師,師長曹萬順/陳誠。這是陳誠「土木系」的根基。
中原大戰後,又按德式編制建成了張治中的教導師,隨後教導師一分為三,教1師馮軼裴、教2師張治中、教3師錢大鈞。教1師發展的36、87、88師即後來的七十一軍;教2師發展為第4、25師,第4師是湯恩伯系的班底,25師編入關麟徴52軍;教3師發展為第14、89師,後來14師歸陳誠,89師歸湯恩伯。
蔣介石中央軍中又形成胡宗南系、何應欽系、陳誠土木系、湯恩伯系以及戴笠係為主的派系勢力,幾大派系間爭權奪利,勾心鬥角。
旁系中央軍是,在軍閥混戰中被蔣(或其他軍閥)打敗,失去地盤,編入中央序列,但是仍保持相對獨立人事體系的。
這些部隊出於地方實力派,失去勢力後仍與地方保持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例如廣東的19路軍、廣東的薛岳、湖南的譚延闓、魯滌平等部。
湖南譚延闓的第2軍,北伐後未能在湖南立足,曾先後在浙江、江西等地駐防,由於沒有固定地盤,聽命於蔣介石,編成張輝瓚18師(江西被殲)、譚道源50師、李韞珩53師,這支部隊後來追擊紅軍到了陝西,被胡宗南兼併。
趙恆惕的部將賀耀組隨唐生智一起南投,編為第8師,師長陶峙岳,後來也歸併胡宗南系。
雲南朱培德的第3軍,當時有第7師、12師。第3軍的番號一直保留到該部隊的最後。
廣東第4軍之薛岳部、蔣光鼐部。陳濟棠取得廣東地盤後,這兩支無家可歸的粵軍也在中央均等編制內,但是由於各種因素,蔣光鼐部(60、61、49、78)一般還是被當作粵軍看待。薛岳部有時也被稱粵軍,但是應該說已經中央化了,最初編為90師,後來兼併其他雜牌增加了一個59師。
北伐時,北洋各省的地方部隊紛紛投誠,北伐後整編,原則上各省均保留了一個師,由於這些省份沒有地方實力派,這類部隊均比較聽命於蔣,個別部隊被改造為中央軍嫡系。
江西的第5師,原賴世璜部,歷任主官有熊式輝/胡祖玉/周渾元/姚純,後來擴編了余韶的96師(劃入第五軍)。
浙江的第6師,原周風歧部,歷任主官有陳儀/趙觀濤/周喦,湯恩伯也是這支部隊出身。第6師後來擴編為75軍,屬於陳誠系部隊。
福建的11師被陳誠吃掉了。
安徽的56師,原馬祥斌部,早期親桂系,後來親蔣,師長劉和鼎/劉尚志,抗戰時編為39軍,抗戰結束被裁。
江蘇的陳調元部編了55和57兩個師,師長分別為阮肇昌、李松山。後來55師歸了陳誠系(編入94軍);57師被改造後,編入王牌的74軍。
湖北的13師,原夏斗寅部,歷任主官有夏斗寅/萬耀煌/朱鼎卿,朱懷冰也出自這支部隊。後來歸入陳誠系,13師先後曾在25軍、75軍、86軍等序列里。 孫傳芳主力:孫傳芳放棄了江南五省,率領主力(多為原北洋的正規部隊)撤退江北,二期北伐時被擊敗,其餘由鄭俊彥率部投降,編為43和47師,後郭華宗的43師被陳誠吞併,47師的歷任師長有王金鈺/上官雲相/劉家麒,抗戰時編入第9軍,劉家麒與軍長郝夢齡一起陣亡。
直魯聯軍:直魯聯軍原為北洋的河北和山東部隊,二次直奉大戰後依附奉系,1928年奉軍主力敗退出關,直魯聯軍被蔣收編,編成21、41、48、58等師。劉珍年21師被韓復渠打敗,離開山東後被李仙洲接管,成為中央嫡系;陳耀漢58師調到南京擔當警衛師,師長喻濟時,後來成為王牌74軍的主力師;41和48師保持著一定的獨立性,合成第10軍,徐源泉任軍長。
此外,蕭之楚的44師也是出自於北洋的部隊。
在蔣介石看來,日本、國內軍閥只是蘚疥之疾,共產黨才是心腹之患,在所有部隊中,最讓讓蔣介石憂心忡忡是第十八路軍和新四軍。面對國內「三足鼎立」、國際「四向分散」的形勢。蔣介石提出「攘外必先安內」的基本國策。
國產黨主力部隊在「長征」之後到達陝北並與當地的東北軍和西北軍取得了密切的聯繫,「西安事變」和平落幕,「剿共」工作功虧一簣,讓蔣介石惱恨不已。共產黨與國民政府達成協議,宣布解散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政府,改為邊區政府,並停止「土地改革」,將紅軍編入國民革命軍序列。
1937年,國共合作共同抗日,3月25日,28歲的蔣經國經史達林批准,離開莫斯科攜妻帶子女回國。1925年10月,16歲的蔣經國赴蘇聯留學,就讀於莫斯科中山大學。用蔣經國後來的話說,在蘇聯做「為人質十二年」。
蔣經國在蘇聯的十二年間,正值史達林執政時期,紅色恐怖無處不在。
1927年蔣介石一改過去的「聯蘇」政策,實行反蘇反共,趕走蘇聯顧問,屠殺共產黨人。蔣經國在蘇聯陷入尷尬與危險之境,他在1927年至1931年間曾兩次向蘇聯方面提請回國,都被拒絕。蔣介石設法營救蔣經國回國,亦被蘇聯方面以種種理由推脫拒絕。
蔣介石作為一個父親,又身為一國領袖,面對蘇聯以其子安危相挾,,在「黨國利益」與親子安危之間,他做出了怎樣的抉擇,內心有著怎樣的感情糾葛?
1931年,蔣經國有了一次可以被蔣介石贖回中國的機會,蔣介石「清黨」後,蘇共和共產國際對中國的局勢感到十分迷茫,遠東局派遣波蘭籍情報人員牛蘭赴中國調查。
牛蘭於1930年3月偕夫人由莫斯科來到上海,對外稱是「泛太平洋產業同盟」秘書處秘書。1931年6月,牛蘭夫婦在上海租界被捕,被引渡給國民黨當局。牛蘭被捕後,共產國際、蘇聯政府和中共中央有關部門動員各方面力量緊急營救未果,蘇聯當局便透過在國民黨內有一定地位的孫中山夫人宋慶齡協調此事。當時,宋慶齡為奔母喪匆匆離開德國,1931年8月13日經莫斯科抵達上海,回國後即多方奔走,擔負起營救牛蘭的重任。從日記中反映的情況看,宋慶齡曾見到蔣介石,提出釋放牛蘭的要求,並提出以蔣經國回國為交換條件。
蔣介石的性格,極厭惡受人脅迫,因此對宋提出的以蔣經國交換牛蘭的要求,反應十分強烈,他決定決不釋放「害國亡之罪犯以換親子」,即使這一決定可能意味著「經國不還,或任蘇俄殘殺」。在「家」與「國」之間他做出了甚為堅決的選擇。
蔣經國在蘇聯做過苦力,備受磨難,而且隨時都有生命危險。可能是為了自保,他表現得非常激進,大罵蔣介石「叛變革命」,公開聲明與父親脫離父子關係,並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35年,蔣經國在蘇聯與礦場女工芬娜結婚,1935年12月,蔣方良生下長子艾倫即蔣孝文,1938年生下女兒蔣孝章。
蔣經國回國後,蔣介石經陳布雷的勸解,沒有計較他在蘇聯對自己的謾罵,次年便任命他為贛縣縣長。
1937年8月22日,國民黨軍事委員會宣布紅軍主力部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並同意設立總指揮部,下轄3個師,每師15萬人,師轄2個旅,每旅轄2個團。同年9月11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按全國統一的戰鬥序列,宣布八路軍改稱為第十八集團軍,總指揮部改為總司令部,朱德任總司令,彭德懷任副總司令。隸屬司令長官閻錫山、副司令長官衛立煌指揮的第二戰區序列。這樣,衛立煌成了八路軍的上司。
紅軍主力改編完成後,國共雙方又就南方八省紅軍和游擊隊的改編達成協議。10月12日,國民黨政府軍事委員會宣布將南方八省的紅軍和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下轄四個支隊1.03萬餘人,北伐名將葉挺為軍長。
八路軍、新四軍發展迅猛,從1937年9月到1938年10月一年時間,共產黨領導下的軍隊由出師時的4萬餘人發展到18萬餘人,蔣介石為此寢食難安。
更讓蔣介石煩心的是衛立煌「只會打仗,不懂政治」,衛立煌不顧蔣介石「近朱者赤」的猜忌,三會朱德總司令,並與劉少奇會面。1938年4月,衛立煌受毛澤東邀請,繞道訪問延安3天。毛澤東親設午宴。席間,毛澤東破例飲酒,兩人留下8張合影。延安之行後,衛立煌廣招共產黨派來的進步學生,連貼身秘書也選擇共產黨人。後來,他甚至通過可靠人士,詢問參加共產黨事宜。
衛立煌這一切,均逃不過蔣介石的耳目。一位少將高參聯絡員告密衛立煌有「親共」嫌疑,蔣介石派人調查,雖沒確切證據,但終存疑慮。1941年5月,蔣介石藉口中條山
作戰失利,免除時任第一戰區司令長官衛立煌兼任的河南省政府主席職務,革去上將軍銜,讓其領餉奉養在成都的老母。
抗戰勝利前,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八路軍、新四軍已發展到近90萬人,擁有各種槍43萬餘枝(挺)、各種炮475門、擲彈筒2600餘具,控制著陝甘寧、晉察冀、晉冀豫、冀魯豫、山東、晉綏、冀熱遼、蘇北、蘇中、蘇南、浙江、淮北、淮南、皖江、豫西、鄂豫皖、湘鄂贛17塊抗日根據地,總面積90餘萬平方公里,人口近1億,民兵達218.7萬餘人,控制縣以上城市100餘座。八路軍、新四軍的壯大和敵後解放區的發展,為解放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