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求收藏、推薦票,拜託拜託!你們的關注是我寫作的動力,謝謝了!)
與荷蘭人的這一筆買賣算是談成了,耿精忠也將手中用不上的老式步槍給變成了錢。很快的,一支原先王府珍藏版步槍就被拿到了這幾個荷蘭人面前,當然這支槍還是老式的,算是精裝吧,做工比一般的步槍要精美,威力也不錯。王爺的收藏嘛,當然是做工精美的,而且威力也不能差。雖然這款在馬尾士兵看來已經算是老式的步槍已經是落後於新式了,但是在荷蘭人眼中卻是遠遠強過他們的制式步槍,雖然現在的歐洲已經是普遍裝備燧發槍,但是荷蘭現在的陸軍中還有一部分是使用的火繩槍!
耿精忠看著幾個荷蘭人欣喜的樣子,心裡卻是一點也不擔心荷蘭人會拿這款槍去仿製,就是仿製了耿精忠也阻止不了,可是對他是沒有威脅的。馬尾軍這邊有耿精忠這個穿越者命令著火器工坊按著他指定的大方向不斷研發改進,火槍的發展速度必定是其他人遠不能及的,步槍的性能只會比現在的更強。更何況,當幾年後大陸這邊穩定了之後,就憑國內這人口,加上威力強大的武器,在整個世界絕對大有可為!
通過斯圖亞特的這一次出使,耿精忠這邊和荷蘭人的合作算是敲定了,至於說英國人那邊,既然已經簽訂了一系列的約定,暫時還是不好反悔的,加上自己這邊還有一攤子的事情,那麼就讓英國人和荷蘭人在海上互相咬去吧,自己只要保證事態在自己可控的範圍就是了。就象現在,即便自己和荷蘭人展開了合作,那也只是為了掙錢,和英國人也是一樣,適當的維護一下南海的英國人,對於他們現在還是有利的。
斯圖亞特一行人走了,但是荷蘭商人來的卻更多了,商隊來得多,也就意味著自己幾處港口將變得更加繁榮,這對拉動自己這邊的經濟是十分有利的。只短短的半個月時間,巴達維亞那邊的荷蘭商人好像是商量好了一般一窩蜂的來到了廣州、漳州和福州幾處港口做生意,其實也就是運來貨物然後再大採購裝走,這讓港口上的商家樂的合不攏嘴。其實這也是巴達維亞總督內斯卡斯的功勞,他為了加強和耿精忠這邊的合作,大肆鼓動荷蘭商人和其他國家的商人跑來中國沿海做生意。
當然,熱鬧起來的還有福建發展銀行以及廣東建設銀行(新成立的),這些西洋紅毛鬼也運來了不少的銀塊,當然都是要通過銀行兌換成福建廣東兩地流通的銀元。就只這幾天時間而已,幾處銀行便兌換出去了八十萬枚大銀元,折合銀塊四十噸,可不是個小數字!
耿精忠當然也是看到了這個報告,先是一喜,然後臉色便迅速變得不好了。銀行兌換的多,也說明這些日子港口上做的生意大,然後收稅或者其他什麼的,可都也賺了不少錢,但是銀行里的本金三百多萬兩黃金卻還是好好的被封在那裡,根本就不能動用,這也是他親自下的令。不過想到這銀行中新增的那麼多銀子,自己可以調動的也就更多了,當然前提還是不能動本金。
哎,缺銀子啊,這不僅僅是他缺,而是整個國家都缺!自己這邊雖然通過銀行弄到了很多的銀子然後再轉換成銀幣,可是在這幾省內流通還是顯得不足。各處大建設,銀子一枚枚的發下去,可是對於所有民眾還是顯得少了!單純的銀幣現在已經發行了有上億枚了吧,但那絕大部分也還是那些地主豪紳將家裡銀窖里的銀錠換成了銀幣而已。市面上估計也就是三千萬枚的樣子,可是想一想福建廣東還有其他幾處占領的府縣,也一千萬出頭的人口,大銀元、小銀元、銀角子總共才三千萬兩,那也太少了!
自打前朝的時候,不對,現在已經反清復明了,還是明朝,明朝一直就是那麼的缺銀子,先前就很自然的嚴重影響了商業的發展,自己必須加快發展了,和西洋人的貿易得來的銀塊並不能根本的解決當前問題。自己可不能讓這樣的事情繼續發展下去,不然自己這邊便會像以前的朝廷一樣越來越窮,看看那崇禎,崇禎十年的時候,朝廷的財政都已經到了破產的邊緣。
或許有人要說,這個時期全世界有很多白銀流向了華夏,這話確實不假。後世一位叫吉斯的西方學者在《明代的北京》一文中肯定地說:「從萬曆二十五年也就是一五九七年開始,西班牙大帆船總共將十四點五萬公斤的白銀,從阿卡普爾科運到了中國,這一數字比明朝半個世紀的產量還多,要知道明朝官府銀礦產量總共才約有六千公斤,這樣算來華夏怎麼可能缺銀子呢?
不錯,當時確實是有大量白銀流入華夏,但這些銀子對於當時明朝正在急劇膨脹的經濟來說依然是不夠的,最要命的是這些銀子還沒有流到明朝朝廷的手裡。而且西方對於華夏巨大的白銀供應鏈條也有中斷的時候,隆慶年間剛好就是一百年前,就曾出現過一次嚴重的匱乏,一句:「天下之民,皇皇以匱乏為慮者,非五穀布帛不足也,實乃銀不足耳。」可謂是道盡了幸酸。
對於銀子不足這個缺點,明朝的統治者也早有體會。早就明太祖洪武八年對此時的耿精忠來說就是兩百年前,由於當時缺銀銅等貴重金屬嚴重,於是那位放牛娃出身的洪武皇帝就頒布一部叫做「鈔法」的東西,設寶鈔提舉司,其下再設抄紙、印鈔二局和寶鈔、行用二庫。並於次年以中書省南京名義發行。並且禁止民間用黃金、白銀買賣交易,也就是說朝廷開始用紙幣代替貴重金屬了。
寶鈔的面額分別為一貫,五百文、四百文、三百文、二百文、一百文六種。按理說用紙幣應該是一種文明的象徵,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但是大明的事情怪就怪在這裡,大明發行紙幣向來是只發不收,既不分界,也不回收舊鈔,且無近現代的準備金意識,致使市場上流通的紙幣越來越多。寶鈔泛濫成災,發行當年就開始通貨膨脹。
有個例子足以證明我們的那位洪武皇帝對於發行紙幣這種事是多麼的無知,有一次,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朱棣打了一個勝仗後班師回朝。朱元璋高興之下就賞賜給了朱棣一張「支票」--------面額一百萬兩的寶鈔。這也是大明面額最大的一張寶鈔,這些錢的購買力約合今天的人民幣一個億。估計這也是朱元璋心血來潮之下提前讓人給印上的一百萬的數字,反正他是皇帝,想寫多大數字都行,由此可以得知,明代的統治者對於金融方面是多麼的無知,民間也將皇帝用的廁紙譏諷的稱之為「寶鈔」,其背後的深意不問可知。
有鑑於此,到了正德年間,寶鈔實際上已經廢止。此後,明朝不再發行紙幣,市面上只剩下之前發行的寶鈔還在勉強流通。寶鈔的信譽雖然破了產,可買賣總得做下去吧?民間又開始流通起金銀銅等金屬貨幣,但是由於貴重金屬的缺乏,明朝的經濟已經變得有些畸形起來。
到了明朝天啟前後也就是五十年前的時候,白銀與銅錢的比價還只在六百文左右。到崇禎初年卻已經漲至一千兩百文,至崇禎末升到兩千五百文以上。這一情況導致了物價的飛漲,再加上朝廷捐稅,民不聊生的狀況普遍出現。 但這一點顯然無法解釋,為什麼先前流入中國的白銀沒能拯救明王朝的財政危機。
正統元年,即一四三六年,明代建國七十餘年後,英宗皇帝將一部分漕糧折為金銀放入內承運庫。從此,內承運庫變成了皇帝的小金庫。小金庫的出現或許意味著從此皇帝開始與政府爭奪帝國有限的資源,這是以後廷臣屢屢要皇帝發內庫資金的起因。兩百年後,大順朝廷的接收大員打開內承運庫的庫房時,他們驚呆了。四月十日起,李自成的衛隊開始從這裡往外搬運白銀。這次史無前例的白銀運輸活動的目擊者楊士聰在他的《甲申核真略》一書中記載了國庫存銀的詳細數量:三千七百萬兩!他因此感嘆,三千七百萬兩白銀,相當於當時朝廷兩年的「三餉」加派,假如能取出這些白銀,抵消加派,那對流軍力量的擴張無疑是致命的打擊。擁有數量如此龐大的財富,竟然不願在生死存亡之際稍加使用,崇禎在其生命的最後幾年裡用一種特殊的方式完成了統治者與貨幣關係的闡釋。
另一個糟糕的消息是,崇禎宮廷中的大臣與宦官們,與皇帝一樣的貪戀白銀。 李自成進入北京後,下令設立「比餉鎮撫司」,以大將劉宗敏、李過主持,收繳前明官員的財產。該司下發標準,要求各級前明官員按照「中堂十萬,部院京堂錦衣七萬或五萬三萬,道科吏部五萬三萬,翰林三萬二萬一萬,部屬而下則各以千計」的標準上繳白銀。
為了保證收繳效率,劉宗敏製作了五千具夾棍,作為刑具。重刑之下餉資甚為可觀。此前對崇禎皇帝捐納軍餉動議無動於衷的官員,竟都數十萬上百萬地貢獻起財產來。加上被各級軍官私人收繳,以及未被收繳的囤積白銀,近幾十年流入中國的一萬噸白銀已經有兩成被囤積在京師皇族各級官員的家中。而民間私人窖藏白銀的行為就是在此時也是十分普遍。崇禎以後,隨著戰亂的升級,囤積白銀的現象出現得更為普遍。 貨幣緊縮帶來的明王朝經濟壓力,也最終越來越明顯,中國最後一個漢族王朝終於轟然倒下。
耿精忠在看完近期的各種奏報尤其是財務上的奏報之後,一個人靜靜的躺在躺椅上思考著,想到後世自己在歷史書與影視資料上看到的東西,後背一陣陣的冒出冷汗,看來自己還是水平不夠啊!不過,這後世早就給了他現成的解決方法,現在時機也差不多,是時候可以實施了!現在耿氏集團不是缺錢了嗎,但是有銀行在,銀子不夠了,還有另一種手段可以變出錢來,那也算世界上最掙錢的生意------印鈔票!
這個業務到現在為止幾處銀行都是沒有開展的,現在是時候開展了。紙幣本身雖然不具備價值,作為貨幣的一種,但其不能直接行使價值尺度職能。紙幣可是後世世界各國普遍使用的貨幣形式,不過世界上最早出現的紙幣是古代我們漢族勞動人民的發明,咱們中國北宋時期四川成都的交子就是最早的紙幣了,因此咱們中國也是世界上使用紙幣最早的國家。
有些人可能會發出疑問,最賺錢的不是壟斷一個產業嗎,那你就錯了,再怎麼壟斷,那交易的也還是錢,錢這東西是什麼,當然可以是一張紙嘛。因此,最賺錢的不是什麼公司,不是什麼壟斷生產,而是銀行,印鈔票的銀行才是最賺錢的。錢代表的是什麼?它只是一個符號,它代表著一個國家的國民生產總值和生產力,控制了貨幣發行,即控制了整個國家的財富。
自然,耿精忠麾下的銀行也只能在自己的地盤發行貨幣,也就是說耿精忠今後打多大的地盤,便可以把貨幣推行到那裡,如今麼,就只有福建廣東幾個地方而已。雖然現在這些地方都統一了貨幣------銀幣。以大銀元小銀元銀角子這些標準銀幣來取代流行於原先國內混亂的成色不一的銀錠制度,然而在偏遠地區或者說是非耿精忠控制的區域還是沒有什麼效果的,內陸可是有不少大商人曾經仿造過,但卻因為缺少銀兩並造不出這樣的成色虧本而停辦。
「來人,給我召姚先生和財政部部長來此議事。」既然決定了,耿精忠立即便發出了指令,大發其財的時候到了!(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