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庾亮讓宋禕將武昌極樂樓在邾城開設了一家分店,以為風媒,隨時了解當今天下的五胡動態。
樊峻還在武昌等待毛寶和尋找愛女樊晚霞,將邾城防務都交給毛穆之代管。毛穆之見是庾征西授意,也很快就同意了。邾城的極樂樓很快就開張了.
老闆娘是宋禕指派的東晉名臣護軍長史范堅的女兒范雪珍。那范堅因得罪權貴,在蘇峻之亂被平定後不久就被認定犯了死罪,被構陷下獄,準備處決。其女乞恩辭求,自沒為奚官(即養馬的役人)的奴婢,以贖父命。 在當時,奚官奴實際上就是營 激 。豈知其父范堅在幾年後依舊病故,范雪珍因自己已經墜入風塵,早已和家人斷了聯繫。宋禕發現其悲慘遭遇後,收入自己武昌的極樂樓擔任頭牌。
這營 激 ,即中國古代的軍中wei an 婦,這一制度的始作俑者為西漢武帝,他是個具有雄才大略、好大喜功的皇帝,他對外連年征討,用兵很多,所以如何穩定軍心、提高士氣成了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設營激 就是這方面的措施之一。從漢武帝及其之後直到唐宋的歷代統治者看來,設置營激 ,讓士兵們共同享用、平均fa xie xing 玉為比較好的激勵將士的方法之一。 三國時期夏侯淳征孫權有功,曹操曾賜給他 「激 樂 名 chang」,於軍中享用)。
那范雪珍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在武昌極樂樓時就艷名遠播。宋禕有意栽培她,讓她來邾城獨擋一面。此時范雪珍還不到三十歲,長相年輕貌美,因此成為兩晉年間與宋禕、陳歸女、蘇小小齊名的四大著名藝激。一時間江北直到襄陽的名人雅士、蠻夷高層都紛紛慕名前來,邾城極樂樓門庭若市。
而我父親陶茂此時,受命恢復的廢棄二十多年的武昌夷市,乃是湘州和潯陽等地的五溪蠻向來都十分看中的頗具本民族特色的集市。
這夷市乃是五溪蠻的祖先揚越所創,相傳在公元前540年左右的三月桃汛季節,春秋時期的鄂君子皙(楚國在鄂邑的封君,其封地也就是東晉時期的武昌郡),身著長袖「斑麗褂衽」,且披著五彩斑斕的繡被,坐在一條富麗堂皇的刻有青鳥的遊船上,泛舟於新波(今鄂州梁子湖)蕩漾的水面之上,聽見一位掌管船楫的揚越女青年為他在擁槳歌唱,歌聲委婉動聽。鄂君子很感動,但就是聽不懂她在唱些什麼。於是鄂君子招來了一位翻譯,讓他將划船女子的歌詞翻譯成楚國話。這就是後世聞名的《越人歌》,歌詞如下: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與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詬恥。心幾煩而不絕兮,知得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是:今夜是什麼夜呀,搖舟在河中間。今日是什麼日子呀,我能夠和王子同船。害羞的不好意思呀,只要是被喜歡,也不會計較別人的恥罵呀,心煩意亂情難斷呀,怎麼能夠使王子知道我的心思?山上的樹啊有枝(知了),心裡喜歡君呀君不知。)
鄂君子皙聽明白歌詞的意思後,立即走上前,擁抱了那位划船女子,並把繡花被蓋到那人身上。於是楚國開始和揚越人交好,一部分揚越人幫助楚國人在銅綠山開採銅礦,而與之關係友善的鄂邑也成為製造銅鏡的重要生產基地。
鄂君子皙死後數百年,其後代鄂君啟開始成為戰國時期楚懷王的一個封君兼巨賈的大官商。其手持的鄂君啟節,計舟節二、車節三,共五枚。節面有銘文。啟節銘文有「大司馬邵(昭)易阝(陽)敗晉幣(師)於襄陵之 (歲)」記載,可知為楚懷王六年(公元前323年)之器。舟節銘文載:「屯三舟為 [舟夸](舸),五十[舟夸]。」車節銘文載:「車五十乘。」即規定鄂君啟擁有車五十乘、船一百五十艘的龐大商隊。車隊、船隊從鄂邑出發,可到達楚國各地,持有金節可「母(毋)政(征)」,享有免稅的特權。惟馬、牛、羊等例外,得由大府徵稅。同時,節文又規定:「母(毋)載金(銅)、革(皮革)、黽(竹箭)、箭。」可見當時軍用物資是禁止出境的,反映了當時兼併戰爭的激烈。在時間上明確規定:「歲贏返。」即一年一往返,不得在外面長期停留。從啟節上述各項規定看,說明進入戰國後,楚國隨著商業的發展,鄂邑在揚越人的幫助下已經建立起了夷市,但在商業管理上也是很具體嚴格的。
而在鄂邑活躍的揚越人及其先人三苗人(均為五溪蠻的祖先)和後來的楚人對大江對岸、大別山南水豐土沃之地的女王城也進行了歷經數百年的經營。後來戰國時期楚考烈王為體現其對滅國君民邾國臣民的優待,擇女王城建新城與其居住。從公元前261年至前256年,楚國花費7年時間完成移入邾國臣民從山東到此地的首次遷徙安置,邾國臣民參與設計、勞作,將原邾城的優長改為更加堅固且高大。
到了漢代,包括銅仁一帶的武陵郡,因地處武陵山區而得名,故這裡的各個部族統稱為「武陵蠻」;同時,因武陵山區發源有雄﹑樠﹑辰﹑酉﹑潕五條溪水﹐故又稱這一帶為五溪地區,「武陵蠻」也稱為「五溪蠻」。 這一蠻族實際上就是古代揚越人的延續。
武陵郡屬漢王朝的邊郡,因地處邊遠,農業粗放,織木皮為布,「寡畜產」,居民「赤髀橫裙﹐以枲束髮」,多居山壑﹐人煙稀少,部落分散,常稱之為「蠻荒之地」。因此西漢時「德以懷柔」,賦稅較輕,據《後漢書·南蠻傳》記載,五溪蠻的廩君部民戶出「賨布」(交納賦稅的布)八丈二尺,雞羽三十;盤瓠部民「歲令大人輸布一匹,小口二丈」;板楯部民僅「歲入賨錢口四十」,均比內地(主要指中原地區)輕得多,其中板楯部的渠帥之羅、朴、昝、鄂、度、夕、龔七姓還被特准免輸租賦。東漢初年,五溪地區「(地方)官府徭役失平﹐妄增租賦」,企圖按照中原地區賦稅加重賦額,並以暴力強令各部繳納,激起各部族反抗。
建武二十三年(47年),盤瓠部首領精夫相單程和南郡潳山部首領雷遷率領部眾起義,攻打附近州縣,「殺長吏﹐燒官府」,接連獲勝。東漢統治者遂派武威將軍劉尚發兵萬餘前往鎮壓。先平定潳山部,而後乘船溯沅水準備鎮壓盤瓠部,卻因武陵「山深水疾,舟船不得上」,加上盤瓠單程探知官軍糧少,且不知其道路,於是屯兵守險,劉尚糧食已盡,只好引軍撤退。單程率部「緣路激戰」,劉尚幾乎全軍覆沒。翌年,單程率眾攻下臨沅(今沅陵),朝廷為之震驚,隨即派謁者李嵩、中山太守馬成帶兵鎮壓,單程再度反抗勝利。於是,建武二十五年(49年)春,朝廷又增派伏波將軍馬援、中郎將劉匡、馬武、孫水等,在臨沅一舉擊退單程。但在馬援進軍沅水上游時,又遭單程阻截,加上水激行船困難,天氣暑熱,「士卒多疾死」,就連馬援本人也病死軍中。隨之,朝廷屢次增派援兵,義軍歷經長期消耗,元氣大傷,被迫請降。
建初三年(78年),氵婁中蠻諸部覃兒健等聚眾起義,連克零陽(湖南慈利)、作唐、孱陵(湘北一帶)。次年,朝廷發兵鎮壓,覃兒健見官兵勢大,欲請降收兵,朝廷不許,只好率眾奮力抗戰,不幸戰死,餘眾退還氵婁 中,積蓄力量。永元四年(92年),潭戎等率氵婁 中、澧中兩部民眾,「燔燒郵亭,殺略吏民」;永元十三年(101年),巫郡蠻許聖等,又「以郡收稅不均,懷怨恨」,聚兵起義;元初二年(115年),澧中蠻再次以「郡縣徭役失平,懷急恨」,率眾二千起義;元初三年(116年),氵婁 中、澧中蠻四千,與零陵蠻千餘人聯合起義;永和元年(136年),武陵太守上書朝廷,說蠻夷已順服朝廷,「可比漢人增其租賦」。是年冬,民怨四起,氵婁 中、澧中蠻「爭貢布非舊約,遂殺鄉吏,聚眾反」,並於次年春圍攻充城(湖南大庸西)、夷道(湖北宜都),聲勢浩大。
元嘉元年(151年),武陵蠻詹山等聚眾四千起義,攻入縣城,活捉縣令,押至深山拘禁,聲震朝廷內外。朝廷派兵圍殲,久攻不下,轉而招降。直至永興元年(153年),太守親自出面招降,詹山等義軍被迫歸從。正如聞韶樂詩云:「東漢元嘉烽火起,武陵蠻眾聚深山。詹山領導四千士,起義蠻軍聒噪連。攻邑拘執縣令去,作為人質在深山。朝廷派遣竇將領,率眾連攻又敗還。東漢永興更太守,往招應奉撫詹山」。
延熹三年(160)武陵蠻六千人再度進攻江陵,迫使荊州剌史劉度、謁者馬睦、南郡太守李肅分別棄城而逃。朝廷以車騎將軍馮緄征討武陵義軍。義軍被迫一時「降散」,當官軍還朝後,武陵蠻義軍又發起進攻桂陽(湖南彬縣),太守廖祈倉惶逃走。繼而又圍攻武陵郡城,最終被太守陳奉率兵擊破。
中平三年(186年),武陵蠻再次起義,「掠郡界」,次年方平息。整個東漢近200餘年,五溪地區各部族反抗壓迫與剝削的起義鬥爭,一直起伏不斷,雖然屢遭鎮壓,然而迫使統治者疲於奔命,不同程度地動搖了包括銅仁在內的整個五溪流域的反動統治,在減輕賦稅、徭役和階級統治上爭取了一定的勝利。
到了三國時期,五溪蠻夷繼續著反抗封建割據政權的鬥爭。蜀漢章武元年(221年)七月,劉備帥軍伐吳。吳將陸議、李異、劉阿等屯兵於巫、秭歸。當蜀軍吳班、馮習攻破巫守軍李異而進軍秭歸時,武陵蠻夷各族主動遣使請兵。翌年二月,劉備特派侍中馬良前往安慰五溪各族,深得五溪民族的擁護和支持。但卻遭到東吳的忌恨。
孫吳黃武年間(222-229年),五溪蠻夷不滿新建孫吳政權的統治,舉起義旗圍攻城邑。當半數義軍進城以後,黃蓋領兵反擊,斬首數百,捕捉數千。凡捕捉者,對其「魁首」予以誅殺,附從予以「赦之」,由春至夏方才平息。
永安六年(公元263年),蜀並於魏,因武陵五溪夷與蜀接界,擔心叛亂,便以鍾離牧為平魏將軍,領武陵太守。據《貴州通史》引《三國志·吳志·鍾離牧傳》:「『魏遣漢復縣(治今沿河自治縣後坪)縣長郭純試守武陵太守,率涪陵民入蜀遷陵界,屯於赤沙,誘致諸夷邑君,或起應純,又進攻酉陽縣』鍾離牧徵詢部屬意見,有人主張,『可遣恩信吏宣教慰勞』,未被採納。『即率所領,晨夜進道,緣山險行,垂二千里,從塞上,斬惡民、懷異心者、魁帥百餘人及支黨凡千餘級,純等散,五溪平』」。說的是五溪諸族因投魏而慘遭孫吳斬首千餘級,平定了五溪地區。
西晉武帝咸寧三年(公元277年),五溪蠻內附朝廷。西晉懷帝永嘉初年(公元307年),荊州都督派南平郡(治今湖北公安縣)太守應詹,都南平、天門(治今湖南慈利縣西)、武陵(治今湖南常德市)三郡。天門、武陵溪蠻一併造反,應詹討伐他們,並與五溪蠻在戰場上握手言和,互相結盟,其後各地大亂,惟獨應詹管轄的境內得以保全。
到了公元311年(西晉永嘉五年),揚越人的後裔五溪蠻大牛人,也就是我的祖父陶侃任武昌太守時,於城東重新恢復古代的"夷市",開通集貿;於城西植"官柳"。西山東麓建陶侃讀書堂,興儒學,並在堂前挖有"陶公井",保證武昌郡的官方供水。此時的五溪蠻,不像其祖先揚越人那樣有自己獨特的語言,而是已經被漢族同化得差不多了。
後來陶侃外出征戰時,夷市荒廢。當時已經到了東晉成帝時期(325-342年),五溪諸族不滿於東晉地方統治,杜韜起兵反抗,得到各地蠻夷的紛紛響應。於是朝廷派荊州剌史領南蠻校尉陶侃前往鎮壓,實際上採取的就是以蠻治蠻的鬥爭策略。陶侃「遣諮議參軍張誕,討五溪夷」。杜韜遣王貢聯合五溪各部,欲阻截陶侃進軍,雙方戰爭極其慘烈,杜韜在史書記載中失蹤了,而王貢雖一度動搖生叛變,但最終還是與官兵斗得兩敗俱傷,戰死疆場。杜韜起義軍的主力被陶侃官軍剿滅。
這次庾亮讓我父親陶茂恢復廢棄二十多年的武昌夷市,其目的乃是以蠻治蠻,運用我陶家的揚越後裔五溪蠻身份,以互通有無的方式打探五溪蠻和西陽蠻等少數民族的最新動態。目前這裡已經入駐很多商販,生意興隆,每天從早到晚,叫賣聲不絕於耳。
很快地,這兩大情報系統就通過飛鴿向庾亮的武昌征西幕府傳來同樣的消息:東晉咸康五年(公元339年)這一年上半年,前燕軍師慕容評、廣威將軍慕容軍、折衝將軍慕輿根、蕩寇將軍慕輿泥偷襲石趙帝國的遼西地區,俘獲一千多戶人家而去。
庾亮開始大喜,認為羯趙接二連三敗於前燕,近期應該沒有南下東晉之意。因此沒有繼續留在武昌城,而是返回東晉都城建康休息了幾日。
而在此之前,王羲之送殷浩到建康,兩人就各走各的路了。前文提到,王羲之自己在此見到了曾經的戀人周瑩,唏噓感概一番之時,殷浩已經按照與王胡之、桓溫的約定,折道向東去了會稽郡山陰縣的東山守墓,而王羲之則準備替桓溫代行琅琊內史之職。這東晉成帝司馬衍時期的琅琊郡,並非琅琊王家的發源地,不在現在的山東,而是一個僑郡,在東晉首都建康下面的江乘縣。因此王羲之代理職務之前,還是要去建康烏衣巷姨父王導的丞相府去拜望一下他老人家。 王導本身也很喜歡這個遠房侄兒。在我祖父陶侃剛剛去世之時,王導曾經請求王羲之加入自己的陣營,但是,卻被王羲之發下誓言,堅決予以拒絕,理由是:不願意在朝中做官。然而,王羲之朝中大官不做,卻遠赴武昌,做了與王導對立的庾亮的長史。根據史料分析,王羲之背棄王導的主要理由應該是王導主政建康,需要有武力作為後盾,然而,在當時的環境下,王導卻毫無原則地重用一切武人,並且,無視朝廷的規矩加以使用,這不僅在王導的政敵眼裡感到難以接受,而且,即便是本來屬於王導身邊的士大夫、或者中立派人士,也都感到不能容忍,到後來,甚至王氏家族的人(包括王羲之)也都不看不慣王導的做法,而加入到他的政敵庾亮的陣營。當然還有兩層原因,其一應該是王導、王敦兄弟對王羲之的父親王曠的去向一直不管不顧,令人寒心!其二應該是庾亮的思想性格與王羲之比較投緣,庾亮對王羲之的賞識。東晉玄風熾盛,但一般士人不同於王導的「無為而治」,依舊還是「玄禮雙修」,庾亮即是其中的典型。《晉書·庾亮傳》稱他儀表出眾、穩重嚴肅、不輕舉止,天生喜歡《莊子》、《老子》,但又提倡「玄禮雙修」,。王羲之的思想傾向也是「玄禮雙修」。
往事不再提了,就說琅琊王家的這兩位親友再次重逢,不免又聊了很多。自去年六月開始,王導被晉成帝司馬衍拜為丞相。至此,東晉門閥政治形成了王導、郗鑒、庾亮三巨頭共同主政的局面。王導在京城建康(今江蘇南京)主持中樞;郗鑒鎮京口(今江蘇鎮江),挾制下游;庾亮鎮武昌(今湖北鄂州),控制上游。三巨頭相互爭鬥又相互牽制。王羲之此時不僅是王導的從子,庾亮的部下,更是郗鑒的佳婿,這種特殊的身份很難處置與他們的關係。但是王導此時已經沒有再為同宗的王羲之背棄自己、投靠政敵庾亮而呵斥責備。王羲之此次雖然以庾亮幕僚身份東下,卻是受朝廷指派代理桓溫的琅琊內史一職。要知道這裡可是琅琊王氏的僑郡呀,王羲之代理此職,也算是琅琊王家光耀門楣的意見大事。酒過三巡,菜過五味,王導故意讓王羲之聊起去武昌和庾亮初次見面的情景,王羲之於是就把前文提到的武昌南樓的那次見面詳細地敘述了一遍,王導聽罷,醋意大發,酸溜溜地說道:「庾元規身為國舅,在蘇峻之亂之前一直都是一個偏執的自大狂。想必經過這些年的磨練,對待你們這些新來的下屬以及陶侃的舊部,那庾元規的風度應該多少有些低調吧!」王羲之回答:「依侄兒所見,庾元規早已降尊紆貴,他那些北方高門的高雅情調,似乎只有寄情山水之情還存在。」 王導聽罷一陣冷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