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然海岸線那麼長,你炮台守得住一個地方,也不可能守住所有海岸線啊。
而葡萄牙人的海軍都被楚軍封鎖在港口,只能依靠岸防炮台苟延殘喘,根本無法主動出擊破壞楚軍的登陸行動。
這等於是楚軍的登陸行動,基本是在不受干擾的情況下進行的。
葡萄牙人守軍雖然反應速度很快,察覺到了楚軍的登陸方向後,及時派出了兵力進行灘頭阻擊。
但是脫離了堅固的城防堡壘後,主動跑到灘頭進行阻擊的話,因為沒有堅固的防炮設施,導致遭到了楚軍戰艦的勐烈對陸火力支援炮擊損失慘重。
隨後在楚軍登陸部隊的打擊下又損失若干,最後被迫全面退出灘頭,重新縮回了城堡里。
葡萄牙人的灘頭阻擊非但沒有起到應該有的效果,反而還讓葡萄牙人至少傷亡近百人,並丟下了六門野戰火炮。
可謂是虧到了姥姥家。
先頭部隊登陸成功後,後續的楚軍部隊也開始大規模登陸了。
多艘搭載了印度軍團第三團士兵的運兵船陸續靠近,然後放下大量的登陸小艇,士兵們攜帶個人裝備,劃著小艇開始登陸。
這些步兵們登陸後也向島嶼縱深挺進,保護登陸場。
於此同時,一艘平安級登陸艦隻也開始沖灘登陸了,平安級登陸艦乃是大楚帝國海軍最近兩年才研發並建造的一種新式艦種,專門用於火炮登陸,以便在沒有碼頭的海外地區里快速把火炮運輸上岸支援陸軍作戰。
該級艦吃水很淺,並且還是平底船,採用的全鋼鐵建造,底部和龍骨都進行了加強以便進行沖灘。
同時裝備了大功率的蒸汽機。
船隻滿載排水量也不過三百噸,蒸汽動力續航距離也不過五百海里左右。
但是實用性卻是非常強!
畢竟這年頭裡大部分海外地區,其實都沒什麼像樣的港口,更沒有什麼大型的吊裝設備,而楚軍在海外作戰的時候又喜歡帶著大量火炮。
遇上一些港口基礎設施落後的地方,往往就會給火炮的登陸帶來不小的麻煩。
要不然是直接架設臨時棧橋,要麼是乾脆用貨船進行沖灘登陸,再用貨船上自帶的吊裝設備把火炮吊裝登陸。
總之都麻煩的很,尤其是對於一些中大口徑的火炮而言,非常的麻煩。
為了方便火炮,尤其是中大口徑火炮的登陸,大楚帝國海軍乾脆搞出來了這麼一種登陸艦,專門用於海外地區的火炮登陸。
隨著這艘三百噸的平福號登陸艦沖灘成功,很快船首艙門被打開,艙門向下打開後直接接觸到了沙灘地面。
緊接著,登陸艦里跑出來一大堆攜帶各種工具以及厚木板的海軍工程兵,工程兵們用厚木板以及其他工具,在沙灘上直接快速鋪設了一條厚木板道路。
然後才看見了有馬匹從船艙里下船,再過來就是一門二十年式一百一十五毫米輕型野戰炮被眾多炮兵們拉著,沿著船板緩緩下船,最後駛上了沙灘上臨時鋪就的木板路。
炮手們再給這門只有火炮加上炮架再加上輕便空置前導車,以進行戰時減重,方便下船和在沙灘上機動的火炮套上了四匹豐州挽馬,每一批挽馬都肩高一米五五以上。
這門二十年式一百一十五毫米輕型野戰炮,說是輕型野戰炮,陸軍甚至稱之為山炮,但是畢竟掛著一個野戰炮的名頭,還算是比較重的。
這玩意一般是作為本土山地叢林部隊以及海外駐防部隊的師級主力支援火炮使用。
採用銅合金製造的炮管,身管倍徑為十四倍,熟鐵製的炮架,炮架上的兩個主輪也是鐵製。
放列全重一噸,行列全重則是一點四噸,發射實心彈有效射程可以達到一千五百米,發射榴彈可以達到一千兩百米。
你說一噸多的野戰炮這麼重,根本不是輕型野戰炮,更不能稱之為山炮?
你要知道,大楚帝國在本土,比如在中亞地區配屬的平原型二十三年式11毫米野戰炮,放列全重一點五噸,行列全重達到了兩點一噸。
這輕了好幾百公斤的同口徑野戰炮,為什麼不能稱之為輕型野戰炮……
好吧,看這玩意的重量,你就會知道為什麼楚軍過去二十幾年來為什麼都沒有拋棄老古董六十五毫米系列野戰炮了……
也正是因為一些中口徑野戰炮比較重,所以大楚帝國海軍才會搞出來平安級火炮登陸艦嘛……
如果海外部隊裝備的都是一些六十五毫米輕型野戰炮,那還要什麼火炮登陸艦啊,直接炮手扛著登陸就完事了。
隨著第一門二十年式11毫米輕型野戰炮登陸,很快第二門、第三門……更多的火炮也陸續登陸了。
隨著十二門11毫米輕型野戰炮登陸完畢,又運下來了十九年式四六門10毫米輕型榴彈炮,這玩意口徑雖然更大,但實際上重量還要更輕一些,因為這都是身管倍徑只有七倍的短管榴彈炮,有效射程也不咋地,因此重量也比較輕,放列全重只有四五百公斤。
上述十八門火炮,都是印度軍團第三團所屬的野戰炮兵營的火炮。
印度軍團第三團,雖然只是一支僕從軍,但是在非洲戰場上的他們,因為叛亂風險大幅度降低,同時打仗幹活真心好用,因此楚軍給駐非洲地區的印度軍團武器裝備一向來都不差。
基本上裝備的都是楚軍正規軍制式武器,只不過都是一些性能比較落後老舊二手貨。
步槍也好,火炮也好,基本都是楚軍正規軍海外駐防部隊裡替換下來的。
但即便是楚軍退換下來的二線裝備,其性能也足以吊打各國土著的武器裝備。
二十一年型火帽擊發槍,其性能依舊遠超各國土著的火槍……如今大部分土著的軍隊都還在使用火繩槍呢,少數歐洲國家的軍隊裝備了燧發槍。
但是燧發槍和火帽擊發槍的性能差距可不小。
擊發率百分之六十多,七十多的燧發槍,和擊發率百分之九十九的火帽擊發槍,光是一個擊發率就天差地別。
火炮也同樣如此,楚軍的現役主力火炮,哪怕是印度軍團第三團用的這些老舊二手貨,在有效射程上也足以吊打各國土著自行製造的火炮。
印度軍團第三炮兵營登陸後,很快就在登陸場附近的一片結實地面就地展開,以便為登陸部隊提供火力支援。
而且這個炮兵營雖然只是在登陸場上就地展開的火炮,但是也足以覆蓋大半個莫三比克島了。
畢竟莫三比克島其實很小的,長不多三千多米,寬只有五百多米而已,這個炮兵營的火炮只要登陸,那麼就很容易執行炮擊封鎖任務。
不過現在也沒啥意義就是了,因為葡萄牙人都龜縮到了聖塞瓦斯蒂安城堡內,根本不出來對抗登陸的楚軍了。
但是哪怕用不上,該有的軍事部署還是需要的。
打仗嘛,不怕一萬,就怕萬一。
萬一那些葡萄牙人腦子壞掉了,非要主動跑出來襲擊楚軍的話,野戰炮兵營支援不及時,豈不是要抓瞎。
當然,即便如此,其實登陸的楚軍依舊能夠獲得大楚帝國海軍艦隊的火力支援!
因為整個島也才三千米長,五百米寬,而大楚帝國海軍的戰艦上裝備的一系列前裝線膛炮,對陸支援的時候基本都能做到三千米以上的有效射程。
戰艦甚至都不用冒險靠近海岸線,不用冒著被敵人炮台火力近距離攻擊的風險,就能遠遠的在稍遠處的海面上發動炮擊,給予登陸部隊火力支援。
就和現在大楚帝國海軍的戰艦們,如同實彈炮擊演習一樣,足足在兩千五百米外的海面上對著葡萄牙人的炮台進行炮擊。
勐烈的炮擊所導致的炮彈爆炸,一開始讓葡萄牙人損失不小,到了現在炮台上乾脆就沒有葡萄牙人的炮手存在了……基本都躲在後頭躲避炮擊呢。
楚軍的大量一百七十毫米,一百五十毫米,一百三十毫米以及一百毫米的前裝線膛炮所發射的圓柱形高爆榴彈,那威力可不是滑膛火炮發射的圓球形榴彈所能相提並論的。
雖然裝藥還是黑火藥,但是威力依舊非常不錯。
畢竟你要知道哪怕是到了原時空的日俄戰爭時期,日俄雙方陸軍所用的炮彈,也還是黑火藥裝藥呢。
俄軍的戰艦上使用的炮彈,也就還是黑火藥裝藥,也就是日本海軍的炮彈好一點,用的是苦味酸。
但也沒人說日俄戰爭時期的雙方火炮打出來的炮彈威力小不是!
海軍的持續壓制性炮擊,不單單給葡萄牙人守軍造成了大量的傷亡,還把葡萄牙人的參與守軍給壓制住了,無法動用炮台上的火炮進行還擊。
要不然的話,印度軍團第三團登陸的時候,興許還會遇上麻煩呢,畢竟要抵達登陸場的話,其實還需要從葡萄牙人的炮台眼皮子底下過去。
人家葡萄牙人也不傻,當年建造要塞炮台的時候,就考慮過反登陸的問題的,其炮台的設置雖然無法威脅到後方的大片登陸場區域,但是卻可以直接封鎖前往登陸場泊地的航道。
然而楚軍海軍的炮擊火力實在是太兇勐了,以至於讓他們的炮台被徹底壓制,完全沒有發揮出來封鎖航道的作用。
等到楚軍印度軍團第三團順利登陸後,前頭進行炮擊的艦隊又打了一陣,然後就停了下來。
人家葡萄牙人早躲在堅固的要塞內的防炮工事裡了,繼續打也只是浪費彈藥而已,而榴彈顯然也不可能把寫好炮台和城牆什麼的直接摧毀。
前裝線膛炮的身管壽命非常有限,得省著用,不說貴不貴的問題,光是在海面作戰的時候把炮管的膛線打光了,接下來還怎麼打仗?
在戰場上可是很難直接更換炮管的。
再說了,這一直炮擊人家躲著也不出來,沒啥用啊,還不如先緩一緩,等他們冒頭後再炮擊。
隨著非洲艦隊的炮擊停下來,島嶼以及海面上的硝煙才逐步散去,島嶼上的葡萄牙人這才小心翼翼的從防炮工事裡探出頭來,然後看著被炸的不成樣的城堡以及炮台欲哭無淚。
經歷過了楚軍十幾艘戰艦,一百多門前裝線膛炮發射的兩千多發的高爆榴彈的狂轟亂炸後,城堡城區內以及炮台區變的一片狼藉。
雖然城牆,炮台等主體建築沒啥問題,但是大量的普通建築被摧毀,就連炮台上露天部署的大量岸防火炮,很多也是遭到了嚴重的破壞。
這些岸防火炮雖然炮管基本都沒啥事,畢竟都是銅或鐵製的大傢伙,區區榴炮的常規爆炸,可沒辦法給這些大傢伙造成什麼實際性的破壞。
但是很多炮架卻是撐不住啊,還有一些位於爆炸中心,被衝擊波掀翻了。
這樣一來,相當多的岸防炮,雖然炮管還是完好無損的,但因為炮架的損壞也喪失了戰鬥力。
葡萄牙人看到心痛的同時更是驚慌無比。
這些楚國人的炮擊威力實在太變態了,遠遠超過了他們的承受能力。
然而,就當這些葡萄牙人陸續冒頭,然後開始在6堡壘區里滅火,或者在炮台里收拾殘局,開始搶修被損壞的火炮時。
遠處海面上的一個大楚帝國海軍少將一邊用大型的航海望遠鏡看著,一邊露出了笑容,同時口中吩咐道:「各艦炮做好準備,再等幾分鐘,等他們出來的人更多一些,我們就給他們來一個急速射!」
「得讓這些葡萄牙蠻夷知道,不是我們炮擊停止了就能夠放心出來的。」
約莫五分鐘後,已經停止了炮擊半個小時的大楚帝國海軍非洲艦隊,突然又對著炮台以及城堡區進行了快速的急速射。
短短一分鐘內,整個艦隊又打出去了將近兩百發炮彈。
那些從防炮工事裡跑出來收拾殘局,滅火或修理火炮,城牆等各種防禦工事的葡萄牙人傻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