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試廣告1一秒記住【 】為您提供最快更新!
大日如來不是傻瓜。讀字閣 www.duzige.com
他看得出來,自己面對封舟,根本就是毫無勝算。
打手打不過他,放狗也咬不了他,自己第一號心腹上前,直接被他輕輕一言,說的站不起身來。
而自己親自出馬,卻讓自己做了陪客,證道成佛。
需知每一位佛成佛之時,一定會有魔王過來搗亂,不管對方是叫羅睺還是叫波甸。
但是封舟成佛,出現他面前的卻是大日如來。
這事要是傳到後世,他大日如來豈不是變成了魔王級別的反派
在佛界,反派的地位可不夠高。
別看魔神羅睺表面上和佛平起平坐,事實上連菩薩、羅漢都照樣不給他面子,該踩的時候就踩他。
若是在後世的典籍當中,大日如來成了羅睺那樣的背景板伙,只怕大日如來死了的心都有。
更何況,封舟無論是治國、法力、佛法,甚至在百姓心中的地位,要比大日如來高出不知道多少了。
雖然封舟沒有進攻烏斯藏的想法,但是烏斯藏的百姓卻盼望著大明進攻。
在許多烏斯藏百姓當中,最近在流傳著這麼一首歌「……東方出了個頂紅頂紅的太陽,太陽里站著個頂高頂高的菩薩,他什麼都看得見,他看見了這世界上最高的地方,有人在受最深最深的苦,菩薩的手一舉,菩薩兵就越過了千山萬水,來解救人們的大苦大難……」
這首歌有著極大的誘惑力,分明是大明皇帝,封舟如來派遣的探子便編造,一旦封舟率軍進入烏斯藏,只怕當地的貴族統治頃刻間塌陷,若是封舟繼續如統治大明一樣統治烏斯藏,那麼密宗也就在烏斯藏沒有了立足之地,大日如來和他夠賤的金剛界、胎藏界也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根之木。
既然打不過,惹了封舟的後果又那麼重,不如知難而退,躲回烏斯藏就是。
最終大日如來面對這等強敵之下,選擇了退讓,回到烏斯藏做鴕鳥去了。
他走了,靈山上的世尊如來就不高興了。
世間有八十八佛,如今增加了一尊佛,並不會影響世尊如來。
但世尊如來依舊有些不高興。
一是沒有削弱密宗金剛界。
二是所謂名器不可輕易授出,恩賞懲戒必須出自己手,往常的諸天佛陀、菩薩、羅漢,哪一個不是自己親自任命
現在卻有一人,宣告三界,自證成佛。而且這個還是大明皇帝、在國內推廣玄門道教,編寫道門典籍,贏得太清、玉清兩位聖人的青睞,主動邀請他,與之會談。
長此以往,世尊如來的權威何以體現
不過他無論如何不高興,面上古井不波,也不會讓任何人發現。
只會說一些恭喜的話語。
……
封舟看著遠去的密宗,微微一笑。
大日如來的色厲內荏,世尊如來的前瞻後顧,已經被他盡知,這樣下去,大明百姓只會越來越幸福,而他國百姓,也會對大明的富有產生嚮往。
到時候明唐一體,漢化南瞻部洲和西牛賀洲。
他封舟所獲得的功德,必定曠古未有。
到時候別說區區世尊如來,即便是那十七個古佛一起出現,也未必是他的對手。
波甸、羅睺兩個魔王再強,又如何與他相比
那個黑衣釋迦無天佛祖,就算占據了天庭、靈山、地府,他也難以影響明唐天下。
牛魔王、萬聖龍王、九頭龍三個剛才躲得遠遠的妖怪,此刻都扭扭捏捏的出來。
一方面是封舟告訴他們暫且躲避。
另一方面,他們也知道自己不是密宗大軍的對手,因此也不會腦子抽風的要上前動手。
但是無論怎麼躲避,封舟成佛的那等情景,他們也是有目共睹。
此刻不由得跪在封舟面前,高聲叫道「弟子拜見我佛!」
封舟呵呵一笑「汝等起身。」
周身自然放出無量祥光,自天庭投射,照遍諸天。
周身祥光,是為大慈悲光明雲,是為大智慧光明雲,是為大般若光明雲,是為大吉祥光明雲,是為大福德光明雲,是為大功德光明雲以及諸多不可名狀之光明雲。
光明照耀之處,已經山崩地裂,幾近塌陷的盤絲嶺漸漸復原,草木重新長出,綠葉密布山林,雜樹密森森,野花香艷艷。柳間棲白鷺,渾如煙里玉無瑕;桃內囀黃鶯,卻似火中金有色。雙雙野鹿,忘情閒踏綠莎茵;對對山禽,飛語高鳴紅樹杪。真如劉阮天台洞,不亞神仙閬苑家。
僅僅數息只見,盤絲嶺已經近復原貌,甚至盤絲洞的那座庵凜、山後的那座黃花觀也如往常。
他環視三妖,隨即語放長空「朕今日成佛,欲在八年之後小雷音山,開壇,解答眾生疑問。」
他一言而出,便一腳踏出,離開盤絲嶺,回到朱紫城。
但三界所有修士,已經盡數皆知。
無論是天庭還是地府,無論是十洲三島還是西天靈山,皆都震驚無比。
「封舟人間帝王,席捲萬里江山,據說道法玄妙,得二聖誇讚,哪知道轉眼之間,他竟然自證成佛」
「是啊,當真道佛雙修,眾妙之門,玄之又玄,可畏可怖。」
「據說他今年還未到三旬。」
「當真是不可思議啊!」
……
三界眾人紛紛感嘆之際,封舟卻是無喜無悲。
他得本源之樹,大道至果後,潛心修煉,精心治國,以心悟道,對於佛道釋閃拍兼容並收,早已經達到一種極深的境界。
在加上他和二位聖人一番暢談之後,各種玄法更是達到了極深的地步。
所謂原地自證成佛,不對於他來說不過是隨手而為的地步罷了。
畢竟是准聖。
他告誡三界,八年後開壇,其實不過是為了給自己八年時間,好好治理國家罷了。
成道也好,成佛也好,終究是為了吸取百姓信仰,獲得功德之力,佛道造詣再深,又如何能與讓數千萬百姓吃飽喝足,為他建立生祠更重要
對於老百姓來說,八年時間,夠自己賺取無數生活物資了,對於諸天仙佛、妖魔鬼怪來說,卻不過是眼一睜,一閉就過去了。
而在取經四人組眼裡,卻依舊長途漫漫,不知道風餐露宿了幾多歲月而已。
時光冉冉,歲月如梭。
八年時間過去了。
大明如日在中,大唐也開始移兵向西,連續滅掉吐谷渾、寶象國、烏鴉國,在西域的影響力開始增強。
無論是西牛賀洲還是南瞻部洲,唐明兩兄弟之國的強盛也蒸蒸日上。
北方的回鶻、徒厥、薛延陀等部,西北的閣羅魯、更西的天竺國、戒日國也都戰戰兢兢,無不派出遣唐使,遣明使,學習他們的文化和體制,華夏之風開始籠罩其中。
華夏文化比歷史上的貞觀時期,更加強盛。
此時大唐貞觀二十四年,大明洪武十一年,春。
唐僧師徒已經經過諸多劫難,抵達了小雷音山腳下。
一種玄妙祥和的感覺沐浴在師徒四人心中。
「這是佛光普照,莫非我們已經到了靈山」
師徒四人不禁齊聲叫道。
「你這師徒四人,是新來的吧」旁邊一個樵夫冷笑道。
唐僧脾氣謙和,怕徒弟們鬧事,連忙上前打個稽首,問道「這位施主,貧僧是東土大唐,西天取經的和尚,正是第一次來到此地,不知此處為何方似乎有玄妙之處」
手機用戶請瀏覽1b 閱讀,更優質的閱讀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