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真相集 第五卷隋唐篇第一集

    第一集天王下山

    字幕:公元589年,隋朝開皇九年,南陳禎明三年,農曆己酉。正月二十二日,楊廣率領大軍攻入南陳國都建康,俘其國主陳叔寶以歸,隋朝就此統一全國。

    西嶽華山之巔,松下涼亭之中。

    一名容貌奇偉中年男子,觀看兩個鬚髮皆白老叟弈棋。兩位老叟一個穿白,一個著綠,穿白者乃鬼谷門第三十五代祖師李沖,著綠者乃華山道派祖師蕭鋒,各已一百五十餘歲。

    一局棋罷,李沖投子而起,笑道:又輸我兄半目!看來這華山靈氣,尤勝於嵩山也。

    蕭鋒哈哈大笑道:鬼穀神算,哪個不知?師兄此是有意相讓,欲速罷棋爭,吩咐正事而已。你們師徒便在此亭間說罷,我自去餵鶴。

    於是留他二人坐在亭中,自己閒閒下山,前往竹林精捨去了。

    李沖見蕭鋒離去,便對那個觀棋中年男子說道:本門第三十八代掌門楊素,自從相助隋國公楊堅取得天下,一統華夷以來,心胸逾見其狹,且助楊廣為虐,天怒人怨,命不久矣。你這便下山,取其五胡令牌、本門《鬼谷秘籍》以歸,勤加習練書中奇術,以助太原唐公李淵平定天下,推倒隋家江山,救萬民於倒懸。別不多囑,這便起行。

    字幕:李靖,字藥師,雍州三原人,祖籍隴西狄道。鬼谷門傳人,李沖弟子。

    李靖叉手領諾,方欲離去,李沖喚住,自懷中掏出一枚玄鐵令牌,並一卷帛軸,遞予弟子道:此乃本門掌門信物,一謂定唐令,一謂《鬼谷歷代掌門譜序》。藉此令牌,可號令我門下弟子及江湖各派,共襄反隋興唐大業;憑此蘭譜,可擇江湖上後起之秀,授其藝業,培養下代掌門。你取得五胡令之後,便即融化,打造成利刃,以為掌門之兵可也。

    李靖肅立領命,然後倒地四拜,恭受兩件掌門信物。起身檢看令牌,見有手掌大小,入手沉重,乃是千年海底玄鐵所制。牌分陰陽雙面,頂端皆有「定唐令」三個殷紅篆字。陰面上鐫「鬼谷掌門,天下聽命」八字陽文;陽面上刻「滅隋興唐,遠誅不臣」八字陰章。

    李靖觀罷會意,將定唐令納入囊中,再展開帛書捲軸,見上面密密麻,皆是歷代掌門人之姓名、稱號,甚或官職。見其上云:

    鬼谷門創派祖師—東周王禪、王敖,道號鬼谷雙子;二代祖師—田齊軍師孫臏;三代祖師—燕國上將軍樂毅;三十八代祖師—隋太師楊素;三十九代祖師—唐衛公李靖;四十代祖師—唐英國公徐世績;四十一代祖師—唐梁公房玄齡;

    李靖看罷,想了一想,笑道:師父,若依此蘭譜而論,弟子乃是師父親傳謫系之徒,雖然掌門晚於楊素,然而卻又高出其兩輩,當喚梁武帝蕭衍為師兄也。

    李沖聞罷怔了一怔,忽仰天大笑道:「果然如此,一點不差!則你便以師祖身份,去找你徒孫的晦氣罷。

    說畢,將大袖一抖,飄然出亭,瞬息不見。

    李靖不由搔搔頭頂,口中咕噥道:徒兒乃是據實而言,有甚好笑?

    於是回到居舍收拾行囊,便即尋路下山,逶迤直奔長安,往越國公府而來。

    畫外音:李靖到長安求見楊素,此後便在越國公府奇遇驪山派師妹紅拂女;紅拂盜牌夜奔李靖,再與虬髯客結拜,人稱風塵三俠。

    隋開皇十年五月,京都長安。

    隋文帝楊堅頒布詔令,繼續推行北周以來府兵制。中央設十二衛府,擴大府兵實力;十二衛分別設置大將軍,直接受皇帝控制。又改革軍民籍制度,實行兵農合一;士兵總稱衛士,始具禁衛軍性質。由此改革,使府兵制日趨完備。

    楊堅性好猜忌,既以奸詐奪得帝位,因而常令左右監視內外官員,但有過失即加重罪。每於殿堂杖殺大臣,執刑者若是手下留情,有揮杖不重者,也要遭到殺害。

    隋平南陳以後,尚書右僕射蘇威撰寫《五教》,令江南百姓不分男女老少熟讀,因此士民抱怨。江南大族傳言,說隋朝欲將江南百姓都遷徙到關內,於是遠近驚駭。

    時有婺州人汪文進、越州人高智慧、蘇州人沈玄,俱都起兵造反,各自稱天子,設置百官。又有樂安、蔣山、饒州、溫州、泉州、杭州、交州等地反叛,叛首都自稱大都督,起兵攻陷州縣。在南陳故地各郡,幾乎都有反叛發生,勢力大者數萬人,小者數千人;叛軍互相聲援,抓獲隋朝縣令,或抽其腸,或割其肉為食,以反對誦讀《五教》。

    各地告急文書入京,猶如雪片。

    隋文帝聞報大怒,詔命楊素為行軍總管,率軍前去討伐。

    楊素奉命率師出京,向南征伐,將欲濟江,先使始興人麥鐵杖為斥候,頭戴束藁,夜渡長江去刺探賊情。麥鐵杖往返數次,終被叛軍所擒,派三十人持兵看守。

    麥鐵杖候至夜半,磨斷綁繩,並取賊刀,將三十名看守軍士斬殺皆盡。

    卻並不逃走,而是從容挨個割下死者之鼻,納入懷中渡江以歸,來向元帥報功。

    楊素聞罷其事大為驚奇,遂奏授麥鐵杖儀同三司。既知叛軍虛實,遂率水軍從楊子津渡江,擊敗叛首朱莫問於京口。

    隨後乘勝進軍晉陵,再平定叛首顧世興、葉略,擒獲沈玄兵。

    叛首高智慧據守浙江東岸營壘,連綿一百餘里,戰船布滿江面,甚為雄壯。

    楊素將命進軍攻打,部將來護兒勸道:吳人向來悍勇敏捷,善於水戰,且懷必死決心,難與爭鋒。便請大帥嚴陣以待,只給末將奇兵數千,偷渡浙江,襲敵後營,使其退而無路,進不得戰,此韓信破趙之計也。

    楊素喜而從之。於是來護兒率領輕舟數百艘,趁夜幕渡江,徑直登上浙江東岸,攻破高智慧後營,縱火焚燒其壘,煙焰沖天。

    叛軍正全力對峙西岸官軍,回望後方營壘起火,十分恐懼,一時軍心大亂。

    楊素望見敵營火起,便知來護兒已經得手,便令擊鼓鳴號,率軍渡江。由是隋軍奮勇進攻,叛軍潰敗。

    高智慧見大勢已去,遂率殘部順江口而下,逃入海中。楊素緊追不捨,率軍跟蹤追擊,直達海邊,高智慧借地利精熟,復逃入海島。

    楊素欲沿海岸線南下,繼續平剿余匪,命召行軍總管府記室參軍封德彝,前來議事。

    字幕:封德彝,實名封倫,祖父東魏驃騎大將軍兼司徒封隆之,出身將門。

    封德彝因聞元帥召喚,急喚小舟前往,未料登舟時失足落水,立被覆沒。

    從人大驚,會水者急縱身入海,七手八腳,將封德彝救起,得免一死。封德彝回己船換過衣服,急急來見楊素,從容商議軍情,落水之事絕口不提。

    議罷軍情,傳令官將適才險事訴之,楊素驚問:參軍因何不言?

    封德彝答道:不慎落水,彼私事也,何足相告!

    楊素不由嘆以為奇,繼而大笑。

    封德彝拋開落水之事,遂獻計道:高智慧匿於海島,我若分散兵馬往剿,因失地利,必遭其埋伏;不如不予理會,往剿他處叛軍。

    楊素:參軍以為當先剿何處?

    封德彝:末將聞說汪文進自稱天子,命蔡道人為司空,把守樂安,距此甚為近便。且其必以為我正與高智慧相持,無力他顧,因此不防。移兵擊之,必獲大勝。

    楊素深以為然,遂命捨棄高智慧軍,連夜移兵向南,往攻樂安。

    於是水陸並發,連續三日行軍,突至撫州,對樂安叛軍發動猛力攻擊。蔡道人果然毫無防備,一戰而潰,撫州之地遂告平定。

    楊素繼又率軍進討,浙江及江西諸郡全被陸續平定。恐有殘匪未靖,另遣行軍總管史萬歲率軍兩千,搜索山林,剿清余匪。

    史萬歲領命,乃復東向金華郡,經小道翻嶺渡海,更入深山密林,於路攻下無數叛軍所盤據溪洞,每戰必勝,愈行愈遠。

    因轉戰一千餘里,前後共經過七百多次戰鬥,一百多天毫無消息。

    楊素駐兵四月不聞其訊,數十批哨探斥候皆都回報絕無影響,不由心焦如焚。

    諸將皆謂:此地皆是崇山峻岭,人煙罕至之地,史萬歲若非中賊埋伏,便是誤入煙瘴並發之所,全軍覆沒矣。

    楊素聞言,愈加焦躁,喝道:如有再言及史將軍與其部將不能還歸者,殺無赦!

    諸將聞言,皆都噤若寒蟬,不敢再說。於是在此一百多日之中,楊素不能久等史萬歲歸來,遂又率軍轉向溫州,經略東南沿海。

    隋軍繼續南征,先打敗叛軍首領沈孝徹,隨後由陸路揮兵天台山,直指臨海縣,一路追捕潰逃叛軍,前後戰鬥一百餘次。

    高智慧因缺水少食,在海島中不能久居,果又率領部眾登岸,退保閩越。

    如此征戰年余,隋文帝不忍楊素長期在外勤苦奔波,風餐露宿,遂遣使傳令徵召,命其乘坐驛站傳車回朝休養。

    楊素奉詔大為感激,但至京未久,復又上疏,認為叛軍殘餘尚未肅清,恐留後患,又請出征。文帝從之,楊素於是又乘坐傳車來到會稽。詢問史萬歲時,仍然未歸。

    當時浙江叛軍首領,最具實力者乃是王國慶。因聞隋軍主帥已被皇帝召回長安,便謂萬事大吉;又自以為海路艱難險阻,北方人不習慣駕船航行,於是根本不加防備。

    不料楊素率軍突然渡海來到,王國慶驚慌失措,棄城而逃。餘黨四散,大半逃入海島,另有少半則據守溪洞不出。

    楊素分派部將,水陸兩路追捕。

    如此又過月余,楊素料到王國慶走投無路,處境艱難。遂秘派使節穿林入洞,持親筆書往勸王國慶,勸其只要除掉高智慧,便可贖罪免死。

    王國慶聞此大喜,又見是隋軍大帥親口允諾,遂果然設計抓獲高智慧,送交隋軍大營,楊素在泉州將高智慧斬首,話符前言,便許其餘黨及王國慶投降。

    高智慧既被斬首,王國慶投降,江南大部分地區便被平定。

    楊素平定江南,便欲班師還朝,只是始終無有史萬歲消息,由此猶豫不決。由是大宴諸將,慶賀平叛得勝,並於席間討論史萬歲之事。

    諸將鑑於前番元帥暴怒,便即不敢接言,只顧埋頭大嚼;楊素見此,哭笑不得。

    當日席散,諸將皆出,楊素獨坐帳中。忽見火頭軍頭風風火火報進,面帶喜色,至帥案前施禮未畢,便呈上一物,說道:大帥請看,史萬歲將軍書信至也!

    楊素又驚又喜,伸手一把搶過,卻見是個竹筒,其封已啟,裡面露出一卷絲絹。

    急忙扯出,展開看時,只見圖文並茂,起首一行字道:末將已盡剿山匪,今迷路不出。無論何人得此絹書,望速報楊大元帥,派兵接應!

    下面卻是地圖,標明自己所在位置。

    楊素激動欲狂,便問火頭軍頭:此書從何得來?

    火頭軍頭:今晨我部下軍士前往溪中汲水為炊,在山溪中撈得,上交末將。末將因不知是何物,故而啟其蠟封,方知是史將軍求救之書。未經元帥許可,私啟密書,請領罪罰。

    楊素聞言一怔,復沖那火頭軍前胸連捶三拳,大笑道:卿有大功,何求罪罰?

    然後連喚中軍:速派五百將士,緣溪往上游尋找!

    話音未落,只聽咕咚一聲,那火頭軍長倒地,昏迷不醒。原來楊素本是有名上將,神力驚人,那火頭軍長身無內功,怎禁得他連續三拳捶擊?

    楊素見他摔倒昏迷,這才醒悟,急命侍衛扶出,去找醫官療治。

    那火頭軍長直在榻上臥病半年,方能下地行走,並對家人說道:世間之事難料,寧有以老拳獎賞有功之士耶!

    楊素聞而絕倒,遂命賞其百金,復連升三級,此乃後話,表過不提。

    只說中軍率領五百軍士,緣溪往上游接應,終在第五日尋到史萬歲,接回大營。

    眾將皆隨元帥迎出大營以外,見史萬歲及其兩千部將俱都枯草纏頭,灰土滿面,鬚髮皆乍,渾如野人一般,俱都大笑。

    楊素由是奏凱班師回朝,並向朝廷奏報史萬歲之事。


    隋文帝連聲稱奇,除敘賞此番隨征諸將之功,另外特地賞賜給史萬歲家人十萬錢,部下將士各一千錢,以為撫慰。越國公楊素功高蓋世,隋文帝更是大加慰勞。

    由是楊素戰無不勝,稱為當世名將。又為隋文帝貴幸,言無不從。跟從楊素出征將士,雖有微功必錄,故雖殘忍,士亦願從。

    便在楊素征南之際,嶺南來報:番禺夷族王仲宣起兵造反,嶺南各族首領起兵響應,包圍廣州。廣州行軍總管因中流矢戰死,請旨定奪。

    隋帝大怒,詔令副總管慕容三藏為檢校廣州道行軍事,又令給事郎裴矩巡撫嶺南。

    字幕:裴矩,本名裴世矩,字弘大,河東聞喜縣人。北魏荊州刺史裴佗之孫,父名裴訥之,曾為北齊太子舍人。

    裴矩奉旨南征,進至南康,募軍數千,並發嶺南。

    王仲宣聞說隋師南來,遂遣部下別將周師舉,率軍圍攻東衡州,以牽制官軍。

    裴矩與大將鹿願聯手,率軍打敗夷匪,擒斬周師舉,隨後進軍至南海。

    與此同時,高涼侯夫人冼英舉全族歸附隋朝,並遣其孫馮暄引兵來救廣州。

    未料馮暄與賊將陳佛智素來友善,因此故意逗留不進。冼夫人聞而大怒,遣使執拿馮暄下獄,更遣孫盎為帥。

    孫盎出討番夷叛軍,一戰而勝,陣斬佛智。於是揮軍大進,與將軍鹿願合兵於南海,再與慕容三藏合擊王仲宣軍。

    王仲宣力不能支,部眾皆潰,於是廣州獲全。

    洗夫人此時以八十餘歲高齡,親被鎧甲,騎乘介馬,張羅錦傘,引彀騎衛,隨從裴矩巡撫嶺南二十餘州。蒼梧首領陳坦等皆來謁見,嶺表遂定。

    嶺南平定,廣州危而復安,裴矩遂凱旋班師,回朝復命。

    隋文帝楊堅大喜,謂尚書左僕射高熲及內史令楊素道:韋洸昔率二萬精兵,不能早度南嶺,朕每患其兵少。今裴矩以三千弊卒徑至南海,有臣若此,朕亦何憂!

    高、楊聞之,皆起身道賀。文帝敘此戰功,乃拔裴矩為民部侍郎,拜馮盎為高州刺史。追贈洗英先夫馮寶為廣州總管、譙國公,冊封洗英為譙國夫人。命在嶺南開譙國夫人幕府,置長史以下官屬,官給印章,聽發部落六州兵馬,若有機急,授予便宜行事之權。仍敕以夫人誠效之故,特赦馮暄按兵逗留之罪,拜為羅州刺史。

    隋文帝正妻獨孤皇后聞而甚奇,另賜冼夫人首飾滿篋,以及宴服一襲。

    冼夫人領受皇封,向北叩首謝恩,乃將獨孤皇后所賜首飾、宴服盛於金篋,敬供深藏。又親自檢點,並南朝梁、陳,二朝歷代皇帝所賜寶物,分門別類,各藏一庫。

    由此每到歲末年初,大會家族子孫,祭拜先祖已畢,便將歷代皇帝所賜陳列於庭中,以示子孫,並訓戒道:我事三朝數代君主,不敢妄自尊大,惟用一顆忠順之心而已。今歷朝天子所賜之物具存,此其報我也。汝曹皆須念之,當盡赤心於中原天子!

    畫外音:冼夫人名英,乃是南北朝時高涼郡俚人首領,嫁於高涼太守馮寶。夫人善於結識英雄,一生審時度勢,雖割據嶺南,但未曾稱王稱帝,而遙尊中原朝廷。歷經梁、陳、隋三朝,致力維護國家統一,促進民族團結,功勳卓著,先後被三朝七代君王敕封,被尊稱為嶺南聖母。《隋書》、《北史》均為其立傳,實為歷代巾幗中所罕見。

    當時番州總管趙訥貪虐,諸俚、獠多亡叛。冼夫人遣長史張融上奏趙訥罪狀,隋文帝遣使查訪,得其贓賄,遂將趙訥依律治罪。

    洗夫人復以朝廷名義,曉諭嶺南各州俚、獠百姓,所到之處皆降。

    隋帝大喜,遂封贈冼夫人之子馮仆為崖州總管、平原公。

    字幕:隋開皇十一年(公元591年),二月戊午,吐谷渾可汗夸呂遣使到隋朝納貢。

    吐谷渾得悉南陳亡國,非常害怕,逃往遠方,依險自保,不敢再來侵犯虜掠中原。其後夸呂去世,子世伏繼承汗位,遣其兄子無素向隋朝奉表稱藩,並請將女兒進獻隋帝後宮。

    隋文帝納其貢獻,但拒絕送女入宮之請,並對無素說道:孤若依從世伏之請,恐別國定會競相仿效,則無由拒絕矣。朕愛天下百姓,何敢征取天下美女,以充實後宮耶?

    無素還國,向叔父極力稱讚隋帝之德。

    世伏笑道:你道其真心是為天下百姓計乎?其是縱有其心,無有其膽也。當今中原天子懼內如虎,當我不知耶?

    無素聽罷,目瞪口呆。自此之後,西域諸胡皆知隋文帝害怕獨孤皇后,俗謂懼內者。

    次年春二月,己巳。隋文帝以蜀王楊秀為內史令,兼右領軍大將軍。國子博士何妥與尚書右僕射蘇威爭議政事,素來意見不同,各不相讓。

    蘇威之子蘇夔時為太子通事舍人,因敏辯而負盛名,士大夫多依附之。及議樂禮於朝,蘇夔與何妥又各有所持,互不相讓。文帝詔命百僚署其所同,百官因懼蘇威官高爵顯,故此贊同蘇夔者什有八九。

    何妥見狀恚怒,遂憤而上疏:蘇威與禮部尚書盧愷、吏部侍郎薛道衡、尚書右丞王弘、考功侍郎李同和等共為朋黨。省中呼王弘為世子,李同和為叔,言二人如同蘇威子弟。

    上疏已罷,復覺猶不解恨,又附札片密奏,告發蘇威以不正當手段,為從弟蘇徹、蘇肅謀求官職等數項罪行。事實俱在,贓證皆全,圖文並茂。

    隋文帝覽奏,大為疑惑,便命蜀王楊秀、上柱國虞慶則等徹查此事。

    二人奉命調查,終證何妥所奏,基本屬實。隋文帝大怒,遂免除蘇威官爵,令回家閒居;盧愷免官除名,受牽連獲罪名士,多達百餘人。

    不久隋文帝警覺,便道:蘇威有德,我被小人所誤矣。

    於是詔命蘇威,可以參預朝會宴請。

    冬十月,己未日。新義公韓擒虎病卒,享年五十五歲。十二月乙酉,以內史令楊素為尚書右僕射,與高熲專掌朝政。

    楊素秉性粗疏而有辯才,對他人隨意褒貶。在朝中甚為推崇高熲,尊敬太常卿牛弘,傾心結交薛道衡,而輕視蘇威。其餘當朝權貴,則大都受到楊素欺凌侮辱。

    時有右領軍大將軍賀若弼,自謂功名遠出朝臣之右,每以宰相自許。因見楊素為僕射,自己仍為將軍,每甚不平,形於言色,由是被坐免官,怨望愈甚。

    隋文帝聞之,命將賀若弼下獄,並派獄吏問道:我以高熲、楊素為宰相,你每揚言「此二人惟堪啖飯耳」,是何意也?

    賀若弼答道:高熲乃是臣之故人,楊素亦乃臣之舅子。臣知其為人,誠有此語。

    楊素聞聽而大怒,遂唆使公卿上奏,說賀若弼對朝廷心懷怨望,罪當處死。

    隋文帝覽群臣之奏,心懷不忍,遂復使獄吏傳話於賀若弼:朕雖有意赦卿,但眾臣守法不移,必要問罪,卿可自求活命之理。

    賀若弼還奏:臣恃至尊威靈,將八千兵渡江,擒陳叔寶以歸,竊以此望活可否?

    文帝答覆道:平滅南陳之功,朝廷早已格外重賞,何用追論!

    賀若弼答道:臣知已蒙格外重賞,今還以此功格外望活。

    文帝聞此,略有回心轉意,終惜其功,特令除名免死。歲余之後,復其爵位。

    開皇十三年,漢傳佛教禪宗二祖慧可遭人誣告,被迫害致死,壽一百零七歲。

    鏡頭閃回,敘述慧可往事。

    字幕:慧可俗名姬光,號神光,洛陽虎牢人。其父名寂,小康之家,並無官職。

    在慧可出生之前,姬寂每每擔心無子,便天天祈求諸佛菩薩保佑,希望能生個兒子,繼承祖業。終有一天黃昏,感到佛光滿室,妻子懷孕,十月胎熟產子。

    姬寂為感念佛恩,故為兒子起名為光,別號神光。姬光自幼志氣不凡,為人曠達,博聞強記,廣涉儒書,尤精詩、易,喜遊山玩水,不好持家立業。

    後來接觸佛典,乃道:孔老之教,禮術風規,莊易之書,未盡妙理。

    便棲心佛理,超然物外,怡然自得,並產生出家念頭。父母起初不允,苦口婆心訓導,然見其志氣不可改移,只得許其出家。

    姬光既得父母允諾,欣喜若狂。因秉承儒家教義,不敢離家甚遠,遂至洛陽龍門香山,跟隨寶靜禪師學佛,不久又到永穆寺,接受具足戒律。

    此後姬光遍游各地講堂,學習大小乘佛教。經過多年學習,雖明經教之義,然對生死大事不明,尤懷迷惑不解。

    三十二歲時,姬光回到香山,放棄單純追求文字知見之行,開始實修。由是從早到晚打坐,望能借禪定力量解決生死問題。

    如此八年,有日禪定,突見神人喝道:子將欲受果,何滯此邪?大道匪遙,汝其南矣!

    姬光接受點化,於是改名神光。次日晨光初起,神光便感到頭疼難忍,不由大叫。

    寶靜禪師聞聲而至,問明症狀,難以決斷,便欲下山尋找郎中,請回寺中為其治療。將欲轉身出門,忽聞空中有聲言道:此謂脫胎換骨,並非頭疼之疾也。

    寶靜禪師觀其頂骨,便如五峰隆起,遂對神光道:此是吉祥之相,你必當證悟。護法神指引你往南方,則分明是說,少林寺達摩大師,將是你本師也。

    神光大悟,乃辭別寶靜禪師,前往少室山,到達摩祖師面壁之所,朝夕承侍。

    達摩祖師只顧面壁打坐,不予理睬,更無教誨。神光並不氣餒,反而愈發恭敬虔誠。由此每天從早到晚,餓食困睡,謹守洞外,絲毫不敢懈怠。

    未知春秋幾度,此歲臘月初九之夜,天氣陡然變冷,寒風刺骨,並下起鵝毛大雪。神光依舊站在洞外,一動不動。天放亮時,積雪居然沒膝。

    直到此時,達摩祖師才慢慢回過頭來,心生憐憫問道:汝久立雪中,欲求何事?

    神光再拜答道:弟子並無所求。惟願和尚慈悲,大開甘露之門,廣度群品。

    達摩祖師:諸佛無上妙道,曠劫精勤,難行能行,非忍而忍。豈以小德小智,輕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勞勤苦。

    神光聽聞祖師教誨,當即拔刀斬斷左臂,以右手擎之,呈於祖師面前。由是鮮血狂噴,染紅身周丈余之地,白雪皆為赤色。

    達摩祖師為其虔誠感動,說道:諸佛最初求道,為法忘形,汝今斷臂,求亦可在。

    於是親為神光裹傷治療,並取法名慧可,收為傳人。慧可不顧傷痛,急於聞聽無上妙道,於是便問師祖:諸佛法印,可得聞乎?

    祖師道:諸佛法印,匪從人得。

    慧可聞而甚覺茫然,便道:我心未寧,乞師與安。

    祖師答道:將你心來,我與汝安。

    慧可禪師沉吟良久,答道:覓心了不可得。

    祖師答道:我與汝安心竟。

    慧可禪師聽罷祖師回答,當即豁然大悟,心懷踴躍。原來觀遍諸身,並無一個實在心可得,也無一個實在不安可安;安與不安,全是妄想!

    慧可禪師開悟之後,繼續留在達摩祖師身邊學道,時間長達六年,精究一乘宗旨,繼承祖師衣缽,成為禪宗二祖。

    東魏天平初年,慧可到達鄴都,大弘禪宗妙法。

    當時道恆門下徒眾千人,誣指慧可所說法要是為魔語,密遣弟子群出,詰難慧可禪師。但弟子即聞慧可說法,欣然心服,反為其徒。

    慧可傳法三祖僧璨之後,前往鄴都,韜光養晦,變易形儀,隨宜說法。或入諸酒肆,或過於屠門,或習街談,或隨廝役,一音演暢,四眾皈依,如是長達三十四年。

    有人見其混跡市井之中,於是問道:法師乃是道人,何故如是放浪形骸?

    慧可聽聞路人如此相問,一反雍容常態,回言答道:我自調心,何關汝事!

    旁觀眾人大笑,齊說此僧壽至百歲以上,卻被心魔所纏,將至瘋癲。此事但被本城僧人聞知,卻謂此乃極深禪語,妙用無窮,於是慧可名聲大噪。時有辯和法師在寺中講《涅盤經》,其徒漸漸離席,跑去跟隨慧可學禪。

    辯和見徒弟皆叛,不勝惱恨,便到縣衙誹謗慧可,謂其散布異端邪說。知縣翟仲侃聽信辨和誣告,對慧可加以非法,將其迫害致死,屍體投入漳河。(本集完)



第五卷隋唐篇第一集  
相關:    神話版三國  魔門敗類  九陽帝尊  天道天驕  生生不滅  
(快捷鍵←)上一章 ↓返回最新章節↓ 下一章 (快捷鍵→)
 
版權聲明: 飛速中文網華夏真相集第五卷隋唐篇第一集所有小說、電子書均由會員發表或從網絡轉載,如果您發現有任何侵犯您版權的情況,請立即和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作相關處理,聯繫郵箱請見首頁底部。
最新小說地圖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41s 3.73MB

搜"華夏真相集"
360搜"華夏真相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