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虎山道場山門內,天師張應錦滿臉苦笑,齊德仲來到之後沒有多言,無聲無息地使了個法術,讓山門之外江湖散人的議論聲響傳人道場山門之內,讓各派同道全都聽在耳中。 .更新最快
雖外人議論本無需理會,但是這樣的場合終歸不恰當,齊德仲此舉似有挑釁之嫌,奈何碧亭山一脈對天師道施恩極重,就連失蹤百年的老祖張鶴冠也被尋回,張應錦貴為天師,也只好苦笑以應。
「道友不會埋怨我恃恩自重吧?」齊德仲笑道:「我無心尋釁,只是希望天師道明白,天下修行非隻眼前你我諸輩,還有更多江湖散人無緣窺見大道。我亦是江湖散人出身,深知修行之艱,望普天大醮不分內外尊卑,都有此機緣觀禮見證,如此方顯天師道門庭廣大、潤澤蒼生。」
齊德仲行游九州,聽聞天師道即將舉辦普天大醮,心念一動便折向於此,來到八卦宮陣之後,發現此地賓客眾多,卻有許多江湖散人滯留道場山門之外,似不得進。所以當齊德仲見到天師張應錦與各派同道之後,施法讓眾人了解到外面的情況,同時婉言提醒天師道。
張鶴冠主持普天大醮用意明顯,主為護國佑民、延壽度亡、消災禳禍、祈福謝恩,他不是為了單獨哪個人或某個宗門傳承而設,乃是為天下蒼生祈福、為死難亡靈超度,是一種無私無親的天地之心。
天師道既然出力協助老祖舉辦普天大醮,也不應該有區分宗門內外、身份尊卑之念。誰不是從一介凡夫逐漸修成這一身道法玄功的?沒必要看不起江湖散人便摒棄門外。老祖張鶴冠本就有著弘道傳法、化仙緣的心思,天師道門人就應該效法尊崇。
如果將普天大醮當做是天師道和修行各派高人結交的場合,倒是顯得天師道眼界狹隘了。祖天師道陵真人當年可是開創道門教團、弘法九州的成就,後人更應秉樹道門之風,廣傳道風、傳承功德,而不是固守辟外。
宗門法術固然秘傳,但大道修行不僅在此,祖天師開創道門傳承,以至於後世許多修行宗門引援道門儀軌戒律,連太華門也不例外,這本身就是一種教化眾生、指引修行的大功德,為何天師道後人不效法祖師遺教,連老祖本人的用意也看不透麼?若是如此,天師道傳承岌岌可危矣!
齊德仲輕淺一句聊作撥,他雖為親眼見到老祖張鶴冠,不過他一眼就看出這場普天大醮的具體用意。
天師道老祖重歸師門,門人弟子當然欣悅,也希望甫經折損的天師道門人,能夠得到老祖的撥傳授,重新振作宗門傳承氣象。
張鶴冠並沒有像齊德仲那樣開壇講演道法,而是要設這麼一場普天大醮,實際上就是對門人無聲的化。
普天大醮過程繁瑣、科儀隆重,從鋪設壇座、安置上真仙聖位,到清靜壇場、靜養心齋,光是前期準備就要求天師道門人全身心恭謹專注,這本身就是一種對心性修為的考驗。
如此重大的齋醮科儀可不是白搞的,更不是花費了大量人力物力,就為了顯耀天師道的傳承底蘊,而是科儀本身就要助益門人弟子參悟道法、精進修行,如果能夠領悟這一,並且真切落實在自身言行上,這就明悟性心性皆屬上乘。
既然天師道希望老祖張鶴冠指門人弟子,那總歸要看後人們資質性情如何吧?要是連老祖主持的普天大醮都不能專心致志參與其中,鬆懈倦怠、焦躁不耐,尊長怎麼能夠放心將道法傳授其人?
另外,普天大醮不是簡單的祭典,而是面向天下蒼生。過去普天大醮是為人間天子而設,如今帝制漸失,普天大醮便是萬民皆可觀禮,哪裡還要區分門內門外?
這種場合,往往也應該是天師道尊長考察世人,收徒傳法、光大門庭的時機。怎麼到了天師張應錦,就變成結交各派高人的宴會了?
天師道經過這些年的起伏,宗門傳承氣象的確不如過往,當代天師急切於各個修行門派交好也不算有錯。但一門傳承氣象,歸根結底是要門人弟子自己爭氣。在普天大醮這個場合收徒傳法,更能彰顯天師道傳法無別的胸襟境界,而不是汲汲營營跟各派高人巴結。
修行門派收徒,也不儘是只收根骨天賦上乘的凡夫俗子,很多時候那些江湖散人資質悟性也不差,缺的恰是正宗師門道法的指引與撥。如今普天大醮吸引了這麼多江湖散人圍觀,天師道想要重振宗門,正好可以趁此機會廣納門徒,身為東道,其他門派見狀也未必會跟天師道搶人,為何就不能珍惜此等良機呢?
很顯然,這些話老祖張鶴冠並沒有破,因為他要考察的不僅是晚輩弟子,還包括如今這位天師張應錦。作為一門之主,若尚不能體悟道法傳承之精髓真意,忙於結交攀附,那麼也活該天師道傳承式微,怪不了別人。
齊德仲正是看出張鶴冠的用意,也發現修行各派前來的使者客人沒有言明,所以乾脆在眾人面前指出。而這種話往往忠言逆耳,如果不是齊德仲本人身份地位,很有可能招惹對方怨懟,這或許也是其他門派的客人沒有破的原因。
以齊德仲如今修行,自然是不在意別人的看法了,只不過他親自來一趟龍虎山,也有著參悟禹步玄功的想法,普天大醮是一個極佳的場合,受人恩惠而無表示,總歸過不了自己那關,所以乾脆穿,至於天師張應錦本人能夠領悟多少,那就不勞齊德仲費心了。
張應錦在宗門傳承危機之秋繼任天師道,也是修行高人,雖然一時受外緣所蔽,但齊德仲一句話讓他清明復現,當即收斂嬉笑苦悶,恭敬地朝齊德仲深施一禮,如今方自醒悟。
「齊仙君稍候,鄙派這便大開山門,廣邀天下同道與慕道世人進入道場,一同觀禮齋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