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禮部的規矩,參加明算省試的舉子,必須考試《九章算經》三帖,《五經算經》、《五曹算經》、《夏侯陽算經》、《張丘建算經》、《周髀算經》、《海島算經》、《孫子算經》等各一帖,《綴數》六帖,《緝古算經》四帖,併兼問大義。凡明數造術、辨明術理者為通,全通者及第。
李中易特意找來這些算經,一一讀過之後,這才稍稍放心。考過了《高等數學一》的李中易,只要弄懂了各種算經的內涵,出題目考試簡直是易如反掌。
至於明法科的試題,李中易倒是頗費了些腦子,畢竟,他登基時短,不管是民法還是刑法,依然延續的是《大周律》。
雜科考試的主考官是王大虎,明法科的同考官則為大理寺卿楊廷勻,明算科的同考官實際上由李中易充任。
至於明書、明經等科,李中易並不太重視,同考官都是翰林學士院的翰林。
根據禮部尚書的奏章,此次參加進士科和雜科省試的舉子,共有三千多人。
如今,這三千多人,除了小部分家境寬裕的,住在外面的客棧之外,絕大部分窮苦的考生都住進了免食宿的軍營。
李中易一時興起,便換了身儒衫,領著孔黛瑤,和張三正及高強,偷偷的摸去了考生雲集的東教場。
東教場外,戒備森嚴,不管是出來的人,還是進去的人,都要驗明身份。
考生們臨來京城參加省試之前,都會在原籍的州衙內,開出一張證明身份的誥身。誥身上,不僅標明了考生的祖上三代及保人,而且還記錄了考生的容貌,比如說,面白無須,皮膚黝黑等等。
李中易對東教場,自然是異常之熟悉,因為他經常來這裡抽查伙房的伙食,以及將士們的訓練情況。
張三正替李中易亮明了身份後,負責守門的都頭,居然認識李中易。他仔細的打量了一番,發覺確是李中易本人,就很自覺的閉緊了嘴巴,直接放行。
走過都頭身旁的時候,李中易故意停下腳步,一本正經的提醒那位都頭:「不許泄露我來了的消息,違者軍法從事,明白麼?」
「喏!」那都頭也是個明白人,李中易換了身儒衫,又是悄悄而來,顯然又是來體察下情了。
李中易和往常一樣,先去了教場的伙房,所謂民以食為天,吃不好,喝不好,怎麼打仗?怎麼考試?
伙房裡,十幾口大鍋一字排開,鍋里飄溢出濃濃的肉香味。李中易湊過去仔細一看,敢情是在燉紅燒肉,他不由暗暗點頭,這就對了嘛!
由於李中易經常來伙房的緣故,這裡所有的伙夫,全都已經認識他了,一個個都縮到灶邊,不敢亂說亂動。
李中易不客氣的接過伙夫長手裡的炒勺,從鍋里舀起一塊肉,湊到嘴邊,輕輕的咬了一口。
嗯,味道還不錯,肥而不膩,唇齒生香,肉味十足,李中易把炒勺塞回到伙夫長的手裡,誇讚道:「入了味兒,好吃。」
從伙房裡出來,李中易領著化妝書僮的孔黛瑤,以及偽裝成家僕的張三正和高強,徑直朝著考生們的宿舍那邊,走了過去。
誰曾想,剛走到半道,就聽見有人喚他:「這位兄台,令書僮竟生得如此之俊俏,實在是好福氣啊!」
李中易一聽就明白,一定是孔黛瑤的妝扮被人家瞧出了破綻,他停下腳步,扭頭一看,卻見是一位面色略黑的書生,那書生的身旁同樣站著一名書僮和兩個家僕。
等看清楚那位書僮的容貌後,李中易隨即意識到,難怪孔黛瑤會露餡了,這位書生的書僮,竟然也是個美貌的女子。
「這位仁兄,在下陳州宋雲長,這廂有禮了!」
「在下青州李甲……」李中易隨意編了個籍貫和名字,和宋雲長行禮相見。
「李兄,你的這位書僮簡直不像個書僮,太過於俊俏了!」宋雲長一直盯著孔黛瑤的臉上。
李中易見宋雲長並無邪意,也拱手笑道:「宋兄,你我彼此彼此哈!」
宋雲長的書僮聽了此話,竟然橫眉怒目的瞪著李中易,仿佛不應該瞧穿她的底細似的。
李中易心下大樂,故意逗這書僮,笑道:「不知書僮小哥,才高几斗?」
「呵呵,她不過是略識得幾個字罷了。」
很可能是家教嚴格的緣故,那美貌的書僮並未回答李中易的問題,而是由宋雲飛代答了。
「李兄考的也是進士科吧?」宋雲飛上下打量了一下李中易,隨口問他。
李中易搖了搖頭,嘆道:「四書五經太難讀了,小弟只得走了旁門左道,選的是明算科。」
「哦,小弟正好略知算數一二,不如找個地方小酌幾杯?」宋雲飛並沒有因為李中易考的是明算科,而故意冷落了他。
這立時就贏得了李中易的好感!
在科舉盛行的時代,明算科與明法、明書科一樣,是唐代科舉考試中新增的專門性常科考試科目,是專門針對修習算學的士人設置的科目,此科出身在仕途上不受世人重視,故參加此科考試的人數很少,在整個唐代都不興盛。
《唐六典》卷二《尚書吏部》云:「書、算,於從九品下敘排。」
也就是說,明書和明算及第,敘階從九品下,為釋褐官的最低品。
雖然唐代明算科和秀才、明經、進士、明法、明書等科作為最主要的入仕途徑,但明算科在常科中處於最不受重視的科目,在諸色入仕中占的地位很低。
當然,也不能說明算科出身在唐代就沒有入仕者,只是明算出身在當時地位較低,沒有榮升高官的機會,在歷史上的影響就微乎其微,沒有歷史印記罷了。
和歷史上的君主恰好相反,李中易卻認為,明算及第的士人,才是朝廷需要的正經人才。
不管是做地方官,也是做京官,總離不開計算田賦的稅收,以及田畝的產出。
一般的情況下,不管是京官或是地方官,基本上都不會計算這些有用的數字,而只能依賴於下屬的吏員。
說白了,也就是吏員算出的數字,無論對錯,官員們其實是看不懂的,需要幕僚從旁協助,才知道大概的數字。
然而,李中易需要的是儘早開啟第一次工業革命,那麼,對於官員們的要求,自然和傳統上有著本質性的區別。
傳統進士科出身的文官,只要不站錯隊,哪怕僅靠熬資歷,也可以熬到從六品以上。
工業革命,首先就是要造出蒸汽機,然後是蒸汽紡紗機。通過機器化大生產,大批量紡出來的紗和線的數量,和傳統的小農經濟相比,都屬於是天文數字,必然和數字息息相關。
所以說,在新時代裡邊,不懂數字的官員,只能是遠遠落後於時代的要求!
總而言之,工業革命和數字的關係,絕對是密不可分的要緊!
宋雲飛進京趕考,身邊帶和美貌的書僮和兩名家僕,可想而知,他的家境應該很不錯。
可是,這麼一位家境很不錯的舉子,居然出現在了條件相對艱苦的教場裡,其中的內涵就頗值得深思了。
李中易將窮苦的舉子們安排在軍營的教場裡,吃喝方面,也只可能頓頓有肉有菜,睡覺則是大通鋪,絕不可能每人來一個單間。
「李兄,你也並不住在此地吧?」
宋雲飛輕搖摺扇,指了指俊俏無比的孔黛瑤,他的意思很明顯,李中易帶著如此美貌的侍婢,怎麼可能和窮舉子們一起擠大通鋪呢?
「呵呵,彼此彼此。」李中易打了個哈哈,輕描淡寫的便滑了過去。
「不瞞李兄,在下的表弟便住在此地,我今日得了閒,特來尋他。」宋雲飛開誠布公的說明了來意。
李中易順著宋雲飛的意思,笑道:「在下此來是想看看有無同鄉!」
孔黛瑤一直暗中觀察宋雲飛,此人的視線老是繞著她轉圈,雖然看不出絲毫邪意,卻也是失禮之舉。
既然,宋雲飛已經看穿了她是女兒身,又何必一直盯著她看呢?
別人也許不太清楚,熟讀四書五經的孔黛瑤,卻是明白的,參加進士科考試的宋雲飛,居然和沒有前途的明算科李甲,攪和到了一塊兒,這事本身就透著蹊蹺。
門當戶對,才是這個時代的主旋律!
說白了,進士科的舉子,應該扎堆在一塊兒。而明算科的舉子,即使及第了,終身也只能做不低級小官,完全沒有前途可言,頂多是在官場混口飯吃罷了。
既然巧遇了,李中易索性和宋雲飛並肩朝前走,邊走邊聊。
張三正和高強,則緊盯著宋雲飛的兩名隨從家僕,防止他們倆暴起傷人。
原因其實很簡單,主要是這兩名家僕的腰間,竟然各扎了一條軟劍,充當腰帶。
這年月,有能力給家僕配備軟劍的人家,不是超級土財主,就是大世家門閥。
等宋雲飛找著了他的表弟,一直冷眼旁觀的李中易,這才赫然發覺,他的這位表弟竟是宋史上赫赫有名的呂端!
諸葛一生唯謹慎,呂端大事不糊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