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種非常有趣的釣法,只需要一根樹枝,一條細纖維,一小段蚯蚓,就能夠成為讓孩子們玩耍一天的玩具。
安寧河裡的鰍類特別多,在《安寧河魚類群落組成及資源現狀》的圖冊上,一共記錄了十八中,其中高原鰍十一種。
這些鰍很多都只有小手指那麼大小,但是食性卻非常兇猛,它們平時都躲在水邊的石頭縫裡,一旦遇到食物,便會囫圇吞下,比鲶魚和黃辣丁還要兇猛。
當它們將作為餌料的蚯蚓吞到肚子裡以後,孩子們就能飛快地將它們拉出水來,這時候吐餌已經來不及了,等到脫身的時候,下面已經有良姜葉製作的小簸箕等著了。
這些小魚本來在這兒是沒人吃的,娃子們主要是為了好玩兒,最多就是帶點回家餵雞餵鴨子,對於這些顏色古怪,條紋鮮艷的小魚,彝人天然就拒絕。
周至認為這就和大井鄉當年不吃泥鰍鱔魚是一個道理,主要是這些東西要好吃就得費油,而油在窮人家裡都是捨不得多浪費的好東西。
可當周至見到娃子們這般玩的時候,肚子裡邊的饞蟲就給徹底的勾起來了。
這玩意兒用油一炸,再撒上椒鹽末和蔥花,那叫一個香啊
彝族娃子們以前寧願吃燒螞蚱都不樂意吃這個,可當爾呷第一次鼓起勇氣吃了一條之後,就成了周至的頭號粉絲。
要是在拌上一點油炸雞樅,周至認為這道菜是該送上國宴的好東西。
「上來了上來了!」這類小魚在美姑河裡邊實在是太多了,基本上將魚線探下去幾秒鐘就會上魚,就連李璐這樣的新手都可以連連上魚,輕鬆無比。
兩個小時以後,石崗鰍,紅尾副鰍,高原鰍就裝了一桶,估計得有五六斤了。
另一邊爾呷和梁光平也是連連上魚,那邊一上就是一串,每次都有四五條,現在魚護里已經有了大大小小二十多條了。
「夠了夠了,釣魚一時爽,收拾火葬場。」周至看到桶里的小魚不由得頭皮發麻:「一會兒誰也不准跑!跟我一起收拾魚!」
「喲,怎麼又弄了這麼多回來?!」當娃子們抬著魚桶和魚護回到糧站的時候,吉列阿比已經在打餌塊了。
要說起餌塊的來歷,在古籍上有《急就篇》,裡邊記錄了一道「餅餌麥飯甘豆羹」,大儒顏師古在下頭注了一條——「溲米麵蒸之則為餌」;五代徐鍇《說文解字系傳》中,則說「餌」為「粉米蒸屑」,米是弄碎的。做法是把米泡了蒸熟,上碓去舂,舂透就是餌。
聽起來這樣的做法和年糕差不多,但其實不一樣,同樣的工藝,用糯米做出來的,川南一帶叫做「糍粑」跟餌塊是兩種東西,而江浙一帶的年糕,也是糯米磨粉做出來的,那就更不一樣了。
餌塊特指用一種大米,就是川南常種的普通「團顆米」製作出來的米糰子。在雲貴川都久負盛名,傳承時間起碼上千載。
團顆米品質好、有香味、黏性不如糯米,但比粳米要好。將浸泡好的團顆米瀝乾水後,在一口大鐵鍋上置一木甑,待鍋里的水燒開後,再將米舀進熱氣騰騰的木甑中用旺火蒸煮。待米蒸至六七成熟時,取出用水進行浸泡一次,之後再瀝乾水分,第二次用猛火一次性蒸至熟透,然後就準備舂制餌塊了。
舂制餌塊在以前是個力氣活,傳統餌塊的舂制需要二十餘人團結協作:六至八人踩碓、一人拔碓、三、四人揉、四、五人打雜,另外還有六到八人換班踩碓。
每年農曆臘月初十起,開始上大班,分成三班制,踩碓者每班增加二人,輪流加工製作,晝夜不停三班倒,踩起木碓將石碓里的米飯捱爛。
舂的過程要趁熱,而且越快越好,因為要是時間久了,米飯就會冷卻,不僅難以打爛,而且手揉搓餌塊時也根本揉不動。
另外舂制餌塊還得不時用手將木槌上的餌塊撬起翻動,否則,有些沒打著的地方仍是飯粒,吃的時候就會影響口感。
所以舂制餌塊時要合作默契,把握好節奏,不然,就會將木槌砸在拔碓的人手上,還容易導致受傷。
而且並不是每個有力氣的人就會拔碓的,這活既要求力氣還要求技巧,一場餌塊打下來氣喘如牛,手臂酸痛漲紅。
經過一陣「嘭咚、嘭咚」的砸打後,趁熱將打爛的米飯從石碓里摳出來,糅餌塊的人們立即圍上方桌,一人扯一綹餌塊揉搓起來。
揉搓餌塊當然也有技術,熟練的但見兩手翻動,右手配合左手,幾揉幾搓,一個又圓又白、冒著熱氣的米糰擺在了桌上。如果不熟練,不但揉不圓,而且半天揉不成一個,還把手燙傷。待餌塊揉好後,就可以做出各種形狀,或者趁還熱著的時候用磨具壓製成特定的具有花紋的「磚塊」,放置於陰涼處,等到涼透變得很硬後,就是餌塊了。
因此每年吃新節上打餌塊,那都幾乎是村裡的大事兒,通常都是相鄰幾家人一起合作,這也是增進鄰里關係的一個好機會。
不過今年的情況有些特殊,糧站里有了製作餌塊的機器,也就無需那般艱難了,由吉列阿比組織婦人們蒸飯,蒸好後將之放入到機器的攪拌桶里,攪拌桶會將餌塊絞壓成餌團,然後從出料口那裡,兩斤一個兩斤一個地出來。
所以今年的活都是女人干,她們剩下的工作也不繁重,就是將機器吐出來的餌團放到墊著塑料薄膜的木頭模具里,壓上板子砸平後倒出來,就是一個個漂亮的印花餌塊了。
為了好看,還安排了一個巧手的婦人站在隊伍的末尾,對送過來的餌塊上點上紅色的小花,餌塊就變得更加漂亮了。
因為存儲時間長,食用方便,餌塊是川滇黔少數民族地區非常喜歡的食物,幾乎煎炒烹炸烤什麼吃法都可以,同時也是逢年過節走親訪友的必備禮品。
有人考證說餌塊最早不叫餌塊,而是該叫「餌饋」,意思是「用來相互饋贈之餌」的意思。
最著名的吃法,就是「雞火絲」和「大救駕」和「燒餌塊」了。
大救駕就是火腿、雞蛋、肉、蘿蔔、番茄等,一起放在鍋中爆炒而成,永曆皇帝逃往滇西的時候吃到這個,認為救了自己的命,因而得名的。
雞火絲則是雞肉湯加雞絲,火腿絲,餌塊絲製作而成,是涼山州很多縣城最普遍的早飯,周至在美姑吃得讚不絕口。一筆閣 www.pinbig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