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純文字在線閱讀 手機同步閱讀請訪問 M.
北大的獨立實驗室要比普通學校來的多,但獲取獨立實驗室的難度卻是倍增,因為牛人更多。
例如楊銳掛靠的唐集中實驗室,這是早期的省級實驗室,目前正奔著第一批的國家級實驗室去,一旦成功,這就是全國都數得著的高級實驗室,別說大部分的二本學校沒有,運氣差點的一本學校也可能申請不到首批的國家級實驗室。
這樣的實驗室,每年幾十上百萬的經費且不說,光是實實在在的行政級別,就是現如今很難解決的問題。
比唐集中弱一點的王永教授,他的獨立實驗室也是省部級的實驗室,他雖然沒有申請第一批的國家級實驗室,但就目前的發展狀況來說,也就是最近三五年的事了。
即使是王永的實驗室,放在二本學校,都可以擴建成一個實驗樓了。
實驗室級別再低一些的,通常也會獲得某些市級或部門級的名稱,但在學校里,這些最普通的校級實驗室,依然不是任何一名教授想得就能得的,沒有一篇影響因子8。0以上的論文,在北大根本混不下去。
影響因子8。0的論文,比楊銳之前發表的《jmc》都要高一倍了,這樣的論文,在海外留學的博士生能發出來,國內的學者就很辛苦了,有的人甚至為此一刷七八年,生生從副教授刷到了教授,然後努力的排隊。
每名研究員都想要自己的獨立實驗室。
因為一間實驗室里首先有大幾十萬的儀器設備,其次有實驗室編制,特別是固定的實驗經費。
相比每年都要申請的獨立個體,獨立實驗室的固定經費,至少可以給研究員很足的底氣。
當一個項目進行到中途,沒人願意體會無米下鍋的煎熬。
最重要的是,擁有獨立實驗室,也就擁有獨立的署名權了。
楊銳的獨立科研小組掛靠在唐集中實驗室的名下,他的多篇論文就要掛唐集中實驗室的名字。
而他以唐集中實驗室的名義寫的論文,按理還需要將唐集中寫做通訊作者,也就是實驗室老闆。也是因為楊銳自己有錢,才能薄這個署名權,因為他自己給自己提供資金,所以自己做自己的老闆。
如果再過幾年,各校的國家級實驗室紛紛成立,資源集中之下,再想有獨立的實驗室,那就更難了。別說楊銳這樣一個學生,就是教授們都要遭遇各種麻煩。
「我要先說自己想做的項目,是嗎?」楊銳摸著下巴,有種想將嗜熱菌的耐熱聚合酶拿出來的衝動。當然,也就是這麼一股子衝動罷了。
獨享pcr的全部利益,是楊銳既定的計劃。
不過,就短期利益來說,北大的獨立實驗室的誘惑性也是極大的。
蔡教授微微點頭,道:「我們可以給你30分鐘,你想做什麼都可以,不過,有沒人認可,這就是大家的決定了。如果想不到也沒關係,直說就行了。」
做科研的,手裡做著一個項目,腦袋裡一定還想著十個八個的項目。
創意這種東西,成功的自然珍貴,尚未驗證的至少應該有數量優勢。
如果楊銳說自己想不到,那再給他半個月一個月的時間去想,也是沒太大意義的,對教授團來說,這也等於是一個決定。
楊銳能夠察覺到蔡教授話里的含義,笑了一下,道:「我先考慮幾分鐘時間。」
「好,我們先喝茶。」蔡教授笑著招呼起來。
給予楊銳一個獨立實驗室,自然是一個褒獎。別的不說,楊銳以後要是留學海外,就這麼一條,基本是想去哪個學校就能去哪個學校了。
不過,楊銳能不能撐起一個獨立實驗室,那是另一樁考慮。
楊銳也猜得到,大多數來此的教授和副教授,眼睛裡放的多數是鉀通道的項目。
屈尊與楊銳合作,很可能刷出一個頂級期刊的論文出來,這是最有驅動力的事情。
換言之,如果楊銳提出的新項目,不能達到獲取頂級期刊的水平的話,很可能被人拒絕。
蔡教授的考驗,不可謂不艱難。
但是,再艱難的事,也艱難不過科研競爭。
為了一個獨立實驗室,還是很值得費腦筋的。
會議室縱向全南,暴露在陽光下的地面滿是耀眼的亮斑,令人不自覺的思緒紛亂。
楊銳一邊思考,一邊又想到了華銳實驗室的分割問題,繼而問了出來:「蔡教授,我和華銳簽署了合同,如果我再組建一個獨立實驗室的話,北大和華銳估計也要重簽合同,劃分權限。」
「沒問題,我讓人去和他們談。」蔡教授一口應承,院士與候補院士在學術水平方面,或許沒有太大的差距,但社會能力就差太多了,這原本就是一項社會職務。
楊銳放下心來,仔細思考,還是決定從鉀通道入手。
因為這等於是一次雙向選擇會,信任是第一位的,在場的數十名教授和副教授為什麼坐在這裡,首先是因為他《克隆突變基因以分析鉀通道的功能》的論文寫的夠好,大家信任他能有最基本的學術能力。
一名學者,終身奮鬥於一個狹窄的領域是很常見的,相反,一名學者涉獵廣泛,反而很罕見。
20歲的楊銳,要想贏得信任,就應該在已成功的領域內選題。
只是漂亮話的重要選題毫無意義,比如說抗癌研究,每個人都知道很重要很有價值,但如果是楊銳提出來,沒人會跟著他做的。
另外,與普通人想像的不同,存在於細胞中的「鉀通道」雖然肉眼都不可見,可它其實是一個很複雜的領域,別說楊銳從中選題了,整間會議室里的人都參與進來,也不過是九牛一毛。
在接下來的二三十年裡,鉀通道相關領域也都會熱烈起來。
刊登《cell》的論文,研究的主要是「鉀通道的功能」,與之並列的,還有「鉀通道的結構」,「鉀通道基因的表達特點」,「鉀通道基因表達的調控」……
就在「鉀通道的結構」部分,還可以細分出「一般結構」,「亞單位結構」,「孔道區機構」,「末端結構」,「輔助亞單位」,「相互作用蛋白」,「mink類多肽」等等。
再在這些細分部分,比如「亞單位」又可以生發出「亞單位的表達和功能」,「亞單位的位點結合」,「亞單位對亞單位的選擇性」等等。
任何一個細分部分的生發部分研究透了,就夠一所名校教授吃到拿「終身教授」的頭銜了。
不過,楊銳知道鉀通道的未來發展,不代表這些細分部分,目前都有研究基礎。
一些研究方向可能需要二三十年的積累,才有相應的設備基礎,一些方向可能需要前置方向來奠定基礎,還有一些方向,80年代人甚至可能沒有概念。
比如「鉀通道的功能」要細分下去,那就必須發現更多的控制基因,找到更多的基因表達,這些都需要跟風論文成批出現以後,才可以繼續。
從這一點上來說,跟風論文的價值也是不弱。
楊銳考慮來考慮去,最終決定將相互作用蛋白扯出來,原因很簡單,蛋白質的研究相對透徹,前置研究沒有問題,研究成本也會比較低。
不過,怎麼勾起在場諸人,特別是副教授們的興趣,又是一門學問了。
楊銳對共同組建獨立實驗室毫無興趣,共同組建的實驗室,還能稱得上是獨立實驗室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