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試廣告1 就這樣,這場匆忙而又聲勢浩大的全廠大會,就在一片高昂的口號聲中正式結束。讀書都 m.dushudu.com
此次大會過後,是否壞事變好事,藉此增加全廠職工的凝聚力,曹志強並不知道,但他卻知道,至少從此之後,全廠職工都多了一個茶餘飯後的談資。
而且經此一鬧,牛淑芬跟周懷恩這倆人就算是被釘在恥辱柱上了,就算最後沒有被判罪,他們的人生也完了。
不過真正讓曹志強沒想到的是,對於他以及紅光出版社來講,這件事並沒有因此結束,而是藉此又出現了很多新變化。
就在全場大會召開後的當天下午,紅光機械廠就派出了十名資深財務人員入駐紅光出版社。
十人中有男有女,平均年齡都在四十歲左右,其中會計六人,出納四人,都是真正經驗豐富,身家清白的財務精英。
這些人的到來,一下就填補了紅光出版社財務人員不足的空缺,也等於是接管了紅光出版社的財務工作。
除此之外,紅光機械廠還任命曹志強為紅光出版社的正式社長,總經理一職務也繼續兼任。
這樣一來,曹志強無論在名義上還是實際上,就都成了紅光出版社的一把手,再也不像過去那樣,名義上是二把手了。
但是,紅光機械廠在正式任命曹志強為社長的同時,還派了陳家邦秘書過來,擔任紅光出版社的副社長兼人事部的部長。
換言之,以後紅光出版社的人事工作,實際上就由陳秘書,或者叫陳家邦來負責了。
當然了,雖然如此,但終究曹志強是一把手,所以只要是紅光出版社的人事問題跟財務問題,最終還是曹志強拍板決定。
也就是說,陳家邦雖然調過來負責人事工作,但依舊在曹志強之下,要服從曹志強的領導,不會再出現越俎代庖的現象。
另外,陳家邦不是一個人來的,他還帶了兩名手下,來協助陳家邦處理人事問題以及行政問題。
陳家邦的那兩名手下,原先也都是廠長辦公室的行政秘書,內政經驗很豐富。
他們干別的不行,但管理一個出版社的內部行政工作,還是綽綽有餘的。
本來嘛,紅光機械廠就是管理崗過多,通俗講叫人浮於事,效率奇低。
但不管如何,這些人的辦公管理經驗還是很豐富的,至少在這個時代來講,你除了這些大國企內部培養的行政人員,別處還真沒地兒找。
別的不說,你現在去大街上,想要招聘個會寫報告的人,那是千難萬難。
不客氣的說,此時國內的行政管理人才,九成都集中在機關事業單位跟國企單位,私營單位麼,目前只有個體戶,而個體戶根本也不需要那麼多行政人員。
可對於一家國字號的出版社來講,行政人員是必須的,因為有些程序只有這些人懂。
比如報稅交稅,賬務往來等等,一般不懂這些的人還真玩不轉。
這種情況對此時的紅光機械廠來講,確實是很大的幫助,但實際上看,也是一種奪權行為。
余德利就對曹志強說過這事兒,不過曹志強沒說什麼,當然也沒拒絕。
首先,是拒絕不了。
其次,是對曹志強來講,他根本不需要拒絕,因為這對他的利益並沒造成傷害。
嚴格來講,紅光機械廠的這種行為,雖然實際上就是一種奪權,但只是奪了其他人的權,並沒有奪曹志強的權。
因為在總廠在派人奪權的同時,他們還把曹志強本人的職務提高了,直接變成出版社的社長。
與此同時,董書記跟李廠長,還成了曹志強的入擋介紹人,讓曹志強火速成為入擋積極分子。
另外,曹志強工轉乾的身份轉換流程,也正式開始。
如無意外,一年之後,曹志強就可以完成工轉干,最多一年,他就可以成為正式擋員。
換言之,一切順利的話,一年之後,曹志強就可以成為具備正式擋員資格的幹部身份了。
別小看這兩個身份,在這個時期,這兩個身份依舊是含金量槓槓的,也只有這兩個身份都補全了,曹志強的國企社長身份才能坐的更穩,更沒人質疑。
當然了,要做到這些,哪怕是這個時期也很難,但誰讓一二把手都站在曹志強這裡呢。
有董書記跟李廠長親自出面,又是改開最開始的階段,各個國企工廠的自主性很強。
簡單說,就是目前這個階段,一切皆有可能,因此曹志強的的這個轉變,也就沒啥阻力可言了。
你要進入九十年代,再想這麼隨意轉身份就很難了。
不過最最重要的,或者說最讓曹志強放心的一點,就是當初的那一紙掛靠合同沒變。
紅光出版社依舊只是每年交夠一定數量的掛靠費,就可以自主經營,紅光機械廠沒有藉此更改合同,把掛靠買斷變成分成。
從這個角度看,董書記跟李廠長他們並不是要殺雞取卵,看紅光出版社賺錢就眼紅,要搶奪曹志強的勞動成果。
相反,他們的做法更高明,是通過提高曹志強職務地位的方式,深度綁定曹志強跟紅光機械廠的關係。
這不是因為董書記跟李廠長不饞錢,而是他們知道,真正有價值的不是那個出版社,而是曹志強本人。
只要綁定了曹志強本人,讓曹志強逐步真正的融入機械廠,那憑著他的本事,自然有辦法帶領機械廠走出困境。
以紅光機械廠目前的處境,是不能再搞內部鬥爭自傷元氣了,反而要不拘一格,唯才是舉。
而李廠長縱觀全廠,目前有希望帶領全廠走出困境的,似乎只有一個曹志強勉強靠譜。
至於其他人,都完全沒可能。
所以,李廠長也好,董書記也罷,現在都是真心實意的幫助曹志強。
因為他們相信,只要真心付出,曹志強一定會知恩圖報。
或者說,他們相信,一個紅光機械廠的下任廠長,遠比一個紅光出版社的社長更有誘惑力。
畢竟從體量跟權力來講,兩者完全不是一個數量級的。
在調派足夠的行政人員入駐紅光出版社,幫助紅光出版社渡過難關,重整旗鼓的同時,紅光機械廠的上層也進行了一個小改革。
這個改革,就是正式確定了李廠長當初提出的設想,也就是「廠長辦公室綜合事業組」,簡稱綜合組。
想當初,搞這個廠長辦公室綜合事業組的時候,主要是方便曹志強指揮機械廠的運輸科跟保衛科,順便養起這兩個科的人員工資,減輕紅光機械廠的負擔。
由於這只是李思明廠長本人的意思,所以只是一個隸屬於廠長辦公室的內部組織,本質上還是廠長辦公室的一部分。
說白了,原先那個什麼綜合組之所以能說了算,完全是靠著李廠長本人的勢,等於是李廠長本人的權力延伸。
這在這個時期,也是很普遍的現象,那就是因人成事,然後根據需要,某個領導臨時搞一個部門,比如什麼處,什麼組,什麼辦公室的,然後去具體處理某個事情,一旦這個事情處理完了,那個臨時成立的部門就會被解散。
但是這樣一來,這個背靠李廠長本人權力的綜合組,在權力方面其實是有短腿的,嚴格說就是名不正言不順,全靠李廠長的個人威望。
這要是沒事兒則罷了,如果再出現像牛淑芬那種人,硬要反著來,硬要不聽命令,有時候還真的很難辦。
因此,或許也是因為牛淑芬事件的影響,董書記跟李廠長呢,就專門召開了一個高層會議,會議室正式提出,要在工廠內部,組建一個方便企業轉型的新領導班子。
最終經過組織內部的投票表決。
當然都是形式上的。
畢竟紅光機械廠的組織表決,其實就是工廠管理委員會的內部表決。
而在這個工廠管理委員會裡,除了董書記外,其他委員都是李廠長的人。
所以,一旦召開工廠管理委員會,基本就可以算是李廠長的一言堂了。
只不過正常來講,董書記一般不會跟李廠長起衝突就是了。
反正,經過符合程序的組織表決,最終決定成立一個正式的新部門,名叫「第三產業綜合管理辦公室」,簡稱「三產辦」。
顧名思義,就是工廠內的所有三產部門,比如保衛科、運輸科以及醫院學校等等所有不屬於生產車間的部門,都歸這個三產辦統一協調管理。
就歸屬來講,三產辦屬於工廠管理委員會的直屬部門,這級別就很高了,而且等於從法理上規定了創發辦的地位。
如此一來,三產辦在地位是,就高過其他三產部門,那麼統一管理其他三產部門,也就順利廠長,名正言順。
在人員架構來講,三產辦目前一共有三個領導,分別是董書記、李廠長、還有曹志強。
其中,董書記兼任三產辦的正主任,李廠長跟曹志強這倆人,分別擔任副主任。
也就是正主任一個,副主任有倆。
可在實際工作過程中,基本都是曹志強具體執行,董書記跟李廠長更多是背後替曹志強站台。
至於具體一般的辦事人員,可以由曹志強提名推薦,然後由董書記跟李廠長拍板通過。
換言之,只要是曹志強推薦的人員,只要問題不大,基本都可以通過。
還有,因為這是一個新設的部門,所以三產辦的辦事人員,不僅限於事業編跟工人編,一些合同工,也是可以滴。
所以像李有福跟張前進這樣沒有正式編制的人,理論上講,也是可以通過合同工的形式,進入這個三產辦的。
為此,曹志強還特別發明了一個詞,叫聘任制幹事。
第三產業綜合管理辦公室正式成立後,會寫入工廠的正式章程,從法理上就可以統一協調管理工廠內所有的三產部門。
不過,這個統一協調管理,只是在有必要的時候,才統一管理協調各個三產部門,平時的話,還是各自管各自。
另外在資金上,今後會逐步把所有三產部門剝離工廠的主流財務體系,建立一個獨立的財務體系。
也就是說,從今往後,工廠內的所有三產部門,比如運輸科、保衛科、宣傳科,還有醫院、學校、出版社等等所有非工業生產部門的各種行政事物費,還有幹部職工的工資獎金等薪資,都由這個第三產業綜合管理辦公室來發放。
當然了,第三產業部門所造成的收入,也只納入第三產業綜合管理辦公室來管理,不再直接入紅光機械廠的財務。
雖然財務獨立,但人事方面,暫時還依舊歸紅光機械廠的人事科統一負責。
之所以這樣,不是不想把人事也獨立出去,而是相對財務獨立,人事獨立更複雜,更麻煩。
畢竟對一個國企工廠來講,其中不光有工人編制,還有幹部編制,再加上臨時工性質的合同工,裡面的人事歸屬問題錯綜複雜,很難一下子剝離。
但不管怎麼樣,能財務剝離,這就是一大進步。
要知道,對於紅光機械廠來講,其實生產部門,也就是原先的生產車間,實際上依舊在盈利。
畢竟現在還是計劃經濟,工廠生產什麼東西,都是上面下來任務,然後工廠按照任務生產。
至於雙軌制,也就是計劃外的部分可以發批條走市場的那種制度,反正就現在來講,紅光機械廠這種生產單位還沒開始實行,只是一些礦產企業才試運行。
也就是說,紅光機械廠現在之所以入不敷出,長期需要政府補貼,主要問題是龐大的三產部門。
這些三產部門呢,大部分都不創造收益,多是純粹的支出部門。
比如宣傳科,裡面就包括工人大劇院工作人員,電影放映員、工人文工團的演員歌手等演藝人員,他們此時都是拿工資的。
至於他們的演出活動,平時要麼是給廠里的職工演出,要麼去兄弟部門演出,要麼就是去鄉下人民公社演出。
所有這些演出活動中,對工廠來講,基本都是免費的,沒有收入的。
只有那些具體操作的工作人員,比如電影放映員,歌舞演員,歌手等等,能在下鄉放電影,或者下鄉表演的時候私下撈點外快。
還有醫院,廠辦醫院對工廠職工都是免費看病的,拿藥也比外面便宜,基本就是進價,可水電費,醫生護士等人員工資,卻全都是工廠來負責,這也是長期入不敷出。
學校就更不用說了。
第三產業不光數量多,支出大,而且人員多,事兒也多。
如果能把第三產業打包剝離出去,財務獨立,那麼紅光機械廠絕對能輕裝上陣,重新出發。
反正在李廠長跟董書記來看,工廠的第三產業都是包袱,能早點甩出去最好。
可他們不知道,這些包袱在曹志強的眼中,卻都是金燦燦的鈔票,以及光明的前途。
哪怕是最不沒賺錢希望的醫院跟學校,那下面的地皮就夠饞人了!
這可都是三環里啊!
更別說,此時的學校跟醫院,還都有自己的特殊權利。
比如學校可以開校辦工廠,而醫院則可以建醫辦學校。
這些權力放在以後,那都難的要命,很難被通過。
可在這裡,他們真的可以想開就開,想辦就辦,基本就沒啥監管。
有了這些權力,想賺錢還難嗎?
70
測試廣告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