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滿大街金黃的梧桐葉和典雅時尚的建築,第一次進入巴黎城的朱由校不敢相信這裡會屬於他的領地。
只是可惜的是,這個時候還沒有凱旋門,不然的話,朱由校一定要讓他的隊伍從凱旋門走過,然後再將其炸毀。
路易十四撤離的時候比較匆忙,只帶了他的近衛軍隊,大部分貴族與官員還有軍隊以及各類金銀財物都遺留了下來,也不過他的那些情人。
朱由校走進了凡爾賽宮,這座舉世聞名的宮殿此時也只屬於大明皇帝朱由校。
路易十四的情人蒙特斯班侯爵夫人是巴黎有名的大美人,也是路易十四最寵的情人,但這次她不得不在朱由校身下婉轉承歡。
而朱由校也不僅僅在路易十四的寢宮裡享受著他的女人也享受著他的待遇。
朱由校在凡爾賽宮沉淪里五日,然後直接下令一隻部隊將整座凡爾賽宮洗劫一空,接著再在這凡爾賽宮裡灑上火油,一把活將這裡燒成一片廢墟。
原本歷史上的法蘭西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後做了燒毀圓明園的強盜之一,而此刻朱由校要讓他法蘭西的凡爾賽宮遭受此劫難。
什麼建築藝術瑰寶,西方建築代表,這些都不能阻止朱由校燒毀這座宮殿。
諾大的凡爾賽宮被大火燒了三天三夜,所有的法蘭西人都哭了也因此感到了莫大的恥辱,但他們也只能忍著,因為現在是大明比他法蘭西強。
巴黎是目前為止大明在歐羅巴征服戰中所占領的最大城市,畢竟之前的羅馬城因為遭受過一次戰火併沒有完全恢復,相比於巴黎還是有些差距。
而如今占領巴黎所取得意義自然不遜色於占領羅馬的意義。
占領法蘭西和瑞士後,朱由校接受富大海等將領建議,乾脆繼續以東線集團聯合海軍掃蕩法蘭西西南部之餘直接進擊佛郎機,而西線集團則進攻荷蘭、奧地利等國,北線集團李定國部則回懷特島向北歐地區進發。
佛郎機基本上已經難以招架大明海陸兩軍,黑娃部在占領馬賽港後直接順著法蘭西海岸線前進,一舉控制了佛郎機地中海海域。
而直布羅陀海峽此時也成了擺設,不能阻擋大明海軍主力,且大明海軍三支主力艦隊已經直接躍過直布羅陀海峽攻占郝雷斯和韋爾瓦兩座港口,同時大明陸軍東線集團的先遣軍已經抵達維多利亞城外。
整個佛郎機的海軍被壓縮在波爾圖一帶,陸軍則被壓縮在馬德里周圍。
不過半月,佛郎機的海軍便被全殲,而馬德里的陸軍也被直接擊潰,朱由校幾乎還沒來得及去瑞士就得到了佛郎機被滅的消息。
而與此同時,荷蘭、奧地利等國也相繼被滅。
李定國以偏師征伐北歐也幾乎是以摧古拉朽之勢,在一月後與西線集團會師波蘭。
至此,整個歐羅巴除掉英吉利與羅剎國以外全部歸入大明的版圖。
不過,朱由校也沒有因此感到多麼驚訝,以大明現在的實力,歐羅巴即便全部聯合起來也不是對手,所以也不足為奇。
這時候,整個全球之中,除去還處在原始社會的部族或土著以外,就只有五個國家,即大明、奧斯曼帝國、羅剎國、英吉利、朝鮮這五個國家。
朱由校要做的是讓大明成為全球帝國,讓漢文化主宰全球,所以這幾個國家除掉已經接受漢文化的朝鮮以外,都得滅亡。
即便是朝鮮,朱由校也強行廢除了朝鮮的藩屬性質而是改為總督負責制,即李氏王朝之君王繼續封為,但總攬大權者為朝廷所派之總督,朝鮮本國士子只能為佐官,每級主官必須是大明籍貫的官員充任。
很多朝鮮權貴家族反對大明的這一蠻橫策略,並控告大明皇帝朱由校這是違背祖制之舉。
朱由校最討厭別人拿祖制說事,乾脆讓國內拱衛京師的陸軍直接坐火車抵達朝鮮鴨綠江旁,嚇得朝鮮只得服從。
不過,按照朱由校給予兵部的指示,在解決歐亞之戰事後,當想辦法奪取朝鮮自主軍權,裁撤朝鮮本土軍隊,由大明負責其國防,以做到對朝鮮的真正控制。
奧斯曼帝國是將死而未死之國,羅剎國也同樣如此,且在西伯利亞被大明占領後也是元氣大傷。
因而,大明並不急於要滅掉這兩個日落西山的帝國,大明要先對付英吉利的斯圖亞特王朝。
在此之前,維護斯圖亞特王朝在英吉利的統治以此壓制英吉利國內民族主義與資產階級革命抬頭符合大明的利益,但現在斯圖亞特王朝卻是英吉利統一力量的代表也就成了大明滅掉英吉利的最大阻礙。
然而,此時的斯圖亞特王朝的許多當政者仍舊認為大明沒有要滅他們的心思,而天真的認為只要滿足大明的需求,大明軍隊就不會滅掉英吉利。
斯圖亞特王朝的當政者不會想到的是,此刻的大明已經在醞釀著尋找發動征討英吉利的戰爭藉口。
在大明橫掃北歐與西歐中北部時,眉生公司的武裝便根據大明皇帝朱由校的指示在伯明罕大明租界地與一群英國海商發生沖圖,接著,眉生公司的一艘運輸鴉片的貨船被英吉利的海商船隻撞沉,由此引起軒然大波。
懷特總督李定國得知此事後立即就照會斯圖亞特王朝的君王查理一世,並就此事強烈要求查理一世做出解釋。
接著,又有一支疑似倫敦英國軍隊強行扣押眉生公司貨船的事件發生,雖然眉生公司打敗了這支軍隊,但也因此引起了大明的憤怒。
大明海軍直接橫跨英吉利海峽直低倫敦附近,而大明陸軍也雲集各大租界地,且不停地有各類戰爭物資運抵這些租界地。
此刻,整個英吉利的斯圖亞特王朝才意識到大明早已有要滅掉英吉利的意思。
不過,此時的英吉利卻因為之前的綏靖政策而導致此時沒有任何的盟友,只能憑藉本國的力量來抵抗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