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仁說道:「劉備的主力,已經入川,江陵兵力空虛,不足以抵禦我的大兵壓境。江陵方面,可能的援軍有兩處:江東和沔陽。
沔陽的援軍,剛才你們說了,不會出動,那就只剩下江東一處了。江東現在正在忙於內務,孫權小兒正全力整頓江東軍務,無暇照顧江陵城。
再說,江東已經把整個江陵城讓給了劉備,對劉備已是仁至義盡,沒有必要再多幫劉備什麼。除非劉備率領大軍,從西川回防,那我爽快退兵,絕不拖泥帶水。
可是,劉備這一撤,西川怕就要與他無緣了。這一點,我清楚,劉備更為清楚。所以,我敢斷定,劉備寧可丟掉江陵城,也不會放棄攻取西川。
有此判斷,我當然有理由認為,此時出兵,拿下江陵,正值其時。」
黃順點頭贊道:「不愧是千軍萬馬的統帥,對江陵戰局的分析,既深刻又到位。」
曹仁得意道:「這是我吃飯的本行,豈能兒戲!」
馬謖嘲笑道:「三少在揶揄你呢。反諷你聽不懂嗎?」
曹仁不服氣道:「我剛才說的,哪點不對?」
黃順笑道:「哪點都對,只是不全面。被你忽略的地方,或許就是導致你此戰失敗的主因。」
曹仁一下變得像聽話的小學生,誠懇的向黃順求教。
黃順也沒打算隱瞞,直接告訴曹仁:「上次的江陵攻防戰,將軍最後因為補給跟不上,這才無奈退兵。而實際上,襄陽方面,對江陵的支持,已經做到了最好。
而將軍對再次的江陵一戰,卻絲毫沒有考慮到補給問題。這可不是一位將軍應該犯的錯誤!」
曹仁辯解道:「我當然有考慮。先前擔心你們不支持,我準備細流長流,做騷擾戰而已。現在既然你們幾個已經表態大力支持我,我當然有底氣攻打江陵了。」
馬謖提醒曹仁道:「上次江陵戰,我們夏吟坊,也是全力支持了,可補給還是跟不上。這次,將軍就有把握,能解決這補給問題?」
曹仁笑道:「我知道你們的意思,不就是擔心那個諸葛亮故技重施,半路劫糧嘛!我早有準備,為此,我準備拿出一半的兵力,專門用來護送軍糧物資。就是江陵方面的兵力全部出動,怕也是難以搶到一粒糧食!」
黃順提醒道:「江陵城不缺糧食,我姐夫只要做到你的運糧隊到不了前線就行了,沒必要非要搶劫你的糧食。」
曹仁疑惑道:「這有什麼不同嗎?」
曹植不知什麼時候也走進來,聞言說道:「我這個不懂軍事的都聽出來了!搶劫你的糧食,實力肯定要大過你才能辦到。而要騷擾你的運糧隊,只需幾個騎兵小隊,就足以勝任。
就像人與蒼蠅一般,在蒼蠅眼裡,人是龐然大物,但人卻拿在身邊飛舞騷擾的蒼蠅沒有多少辦法。
你的運糧隊,一路上遇到蒼蠅般糾纏不清的騷擾,還能順利把糧食運到前線嗎?」
黃順笑道:「還是曹植更懂軍事!要我說,這一仗要打,還是曹植為將軍好了。」
曹植也笑道:「那不是大材小用了嗎?我不能在襄陽多待,過段時間,我就要回鄴城了。這裡還是曹將軍主持。」
黃順知道曹植貴人事忙,點點頭:「到時候,我好好組織一場宴會,好好給你踐行。」
這邊黃順與曹植說著話,那邊曹仁憋不住道:「他們能騷擾,我就不能反騷擾嗎?托三少的福,我手上有不下萬匹戰馬!護送糧草,我可以全用騎兵護送。
他們要是趕來騷擾,我就能緊緊盯住他們,能一直追到他們累趴下。」
黃順搖頭笑道:「將軍倒是自信的很。那我也不說什麼了。只是,由於我們不看好你此戰能贏,所以,從我們這裡採購的物資,一律現錢交易。
我可不想將軍灰溜溜戰敗回來,遷怒於我們夏吟坊,賴賬!」
曹仁自然滿口答應。
又談了一會具體的安排,黃順、馬謖和林卓從將軍府出來。馬謖和林卓異口同聲說道:「這個生意,我們比三少更熟絡。這事,就讓我倆操辦,保證辦的三少滿意,曹仁那裡也沒話講。」
黃順也確實渾身欠閒,雖然看著其中的油水流口水,也只能忍痛放棄。
這時的黃順,多少有些理解孫權為什麼不愛錢了。不是他不愛錢,而是他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沒有那個時間和精力去賺錢。
「你們操辦可以,別忘了給我留點油水!這些日子,淨做虧本買賣,我那裡都入不敷出了。」
「這還用三少開口?我們肯定會乖乖奉上孝敬!誰讓你是我們的坊主,領頭人呢。」這倆貨倒懂得拍馬屁,紛紛跟黃順保證。
這事過後,馬謖和林卓開始為此忙碌,黃順則繼續走門串戶的拜訪。這回,來到的是蒯家。
蒯家當年與蔡家一樣,是十姓中舉足輕重的一姓。可惜,後來在迎曹與抗曹上,蒯蔡兩家與四姓有了分歧。
雖然最終,是蒯蔡兩家贏了,曹操最終占據了襄陽。但卻是贏了面子,輸了里子。
他們雖然贏了,卻什麼好處沒撈到,蔡瑁甚至因此而喪命。反倒是四姓,雖然輸了,卻憑空竄出來一個黃順,迅速贏得了曹操的心,撈走了曹操帶來的好處的絕大部分。
從此後,十姓內部的實力天平便向四姓靠攏。曹操已經明確表示,襄陽交由十姓管理,具體怎麼管,曹操沒說話,讓十姓自己決定。
既然沒有曹操的支持,蒯蔡兩家就很難壓住四姓的力量,尤其是黃順的夏吟坊。黃順從定襄回到襄陽,依靠曹仁急於掌握襄陽的心理,把散落在十姓手中的礦產和耕地收歸夏吟坊。這使得蒯蔡兩家更沒了抗衡的資本。
蔡家還好,與黃家是姻親,只要認清現實,向現實低個頭,就能搭上夏吟坊的快車,一起跟著吃香的喝辣的。
但蒯家與黃家的關係,相對疏遠,蒯良、蒯越兩兄弟又心高氣傲,不願意低頭,所以,在襄陽最近幾年的風雲際會中,蒯家逐漸的靠邊站,大部分時間,為人們所遺忘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