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魏延擔任丞相的後期,魏延已經基本放棄了在丞相位置上與李嚴一爭短長,而是開始悄悄運作回歸漢中。
魏延的變化,李嚴當然知道的一清二楚。魏延的意圖,李嚴同樣洞若觀火。與魏延相比,李嚴雖然得到整個江州集團的擁護,但李嚴的尷尬之處在於自己沒有一個穩固的基地。
雖然與魏延相比,成都就是李嚴的主場,是李嚴的地盤。但成都還有比李嚴更為強大的存在,那就是皇上。在成都,李嚴在能耐,也得聽皇帝的。除非李嚴膽敢造反。
李嚴有自知之明,他還遠不具備造反的實力和能力。李嚴不是沒有想過荊州的可能性,但李嚴更清楚,連先主劉備都忌憚的黃順,自己在他面前更不可能討的了好。如果李嚴太過靠近荊州,那就只有一個可能:李嚴被黃順整個納入荊州的實力範圍,從此蜀漢朝中不再有李嚴這麼一號大人物,而是只有黃順在主事一切了。
所以,相比於魏延,現階段的李嚴表現的咄咄逼人,攻勢很猛。因為李嚴缺少足夠堅實的根基,只能激進向前才有可能給自己闖出一片天地。如果魏延穩紮穩打,李嚴自然不可能有任何機會。所以,如何激怒魏延鋌而走險,讓魏延犯錯,就成了李嚴的頭等戰略大事。
李嚴身邊也是有能人的,很快就設計了一套動作,擾亂魏延的既定戰略。李嚴不是馬上就要接任丞相了,本來李嚴是不想接的,沒有了魏延與他競爭,李嚴爭來丞相,不過給自己增添了無數政事雜物,於爭奪兵權上並無益處,李嚴自然不再上心。
就是這個已經成為雞肋的丞相位置,現在卻被李嚴拿來利用。李嚴入宮面見劉禪,向劉禪進言:自己馬上就要接任丞相,鑑於魏延在丞相位置上的被動,可想而知自己就任丞相,也不會好到哪裡去。相比之下,魏延好歹在丞相位置上堅持了半年,雖然諸事不順,沒有什麼像樣的業績,起碼也是業務熟練了。這個時候放魏延回漢中,換成另外一個新手,造成浪費不說,還耽誤朝政。
李嚴的話,完全是站在朝廷的角度考慮,劉禪顯然是聽進去了,但此時的劉禪已經早有自己的主意,李嚴不是丞相的合適人選,魏延同樣也不是。
所以,劉禪就反問李嚴:「魏延做一封疆大吏,無論才能還是經驗都足夠勝任。但丞相任上,魏延卻是做不來的,這是朝中有目共睹的事實。難道我蜀漢就沒人了嗎?非要魏延做丞相?」
李嚴此時已經知道劉禪有重新召回諸葛亮的意思。在李嚴這裡,對諸葛亮並不是特別排斥。畢竟自己還有一個好女兒,完全可以拿來利用。倒是魏延,是必須要剷除的,留之不得。
所以,李嚴很巧妙的向劉禪暗示,只要劉禪不放魏延回漢中,李嚴就支持諸葛亮回朝任丞相。
劉禪現在已經有了皇帝的思維,聞言並沒有大喜,而是思索片刻,問道:「漢中是蜀漢進出門戶,沒有魏延,誰可為朕鎮守漢中大門?」
李嚴等的就是這句話,當下毛遂自薦道:「微臣不才,願往漢中,為陛下守住漢中大門,拒曹兵與陽平關之外。」
劉禪一笑,說道:「愛卿與魏延的才具相當,先帝安排二位輔佐朕,朕都是非常信任的。魏延本來就是鎮守漢中,這是先帝時就定下的事。魏延對漢中的情況也熟悉,沒理由做出更換大將的動作來吧?」
李嚴心中暗驚劉禪的今非昔比,嘴上說道:「魏延在朝中任丞相有一段時間,怎麼說也是積累了一定的人脈和資源。現在再回漢中,豈不是犯了先帝遺詔中明確禁止的事情:在內執政和在外掌兵同時具備。六姓諸葛亮在內,黃順在外尚不允許,魏延自己一人就同時可主內外,豈不是更在不允許之列?」
這下劉禪似乎被說服了,思索著點頭:「這確實是個問題。朕要好好想想。」
除了引起劉禪對魏延的警覺外,李嚴對魏延加強了騷擾,多次派人潛往魏延的府邸,假行刺,實際則是刺激魏延,讓魏延做出錯誤決策。
劉禪那邊,一時還沒有動靜,魏延這邊卻已經有了相應動作。在成都,能有動機和膽量派人行刺魏延的,只有李嚴,再無別人。
魏延擔心自己的安全,便下了一道密令,從漢中調自己的三千親兵來成都。保衛自己在成都安全的同時,也方便魏延回漢中一路上的安全。
現在,李嚴正揪著這事,要求治魏延的罪。雖然魏延私自調兵,確實違犯朝廷禁令。但實際上,在外領兵的人或多或少都犯有這毛病。不說別人,黃順進川帶了兩千多人,也沒向朝廷打招呼。這幾乎成了手掌兵權者的一項應得權力一樣。
現在李嚴特意揪出這事,把這事當作一件天大的事向劉禪報告,要求嚴懲。劉禪也想殺雞儆猴,樹立自己的威望。便讓趙雲出面,擒拿魏延。趙雲深知此事不妥,閉門不出,皇帝的使者也不見。
除卻趙雲,整個成都城,也就是李嚴有那個能耐擒拿魏延了。但李嚴顯然不敢出這個頭,只知道一味在劉禪那裡拱火。
劉禪還不算糊塗,見趙雲躲著不出面,知道此事不是單純的違犯禁令那麼簡單,便暫時壓下了此事。
處在風浪漩渦中的魏延,此時已經知道李嚴在針對自己拼命的活動。但魏延有恃無恐,不認為自己犯了多大的錯。畢竟以前這麼做過多次,一直沒出什麼問題。退一萬步,前面還有黃順私自帶兵入成都呢。要是朝廷真敢拿他問罪,他就搬出黃順來。魏延才不相信,朝廷會治黃順的罪。
魏延的三千兵馬,受到李嚴派出的七千人的進逼,雙方已經擺開陣勢,就差開打了。好在雙方領兵將領頭腦還算清醒,知道這只是手段,絕不是真的要廝殺。所以,場面雖然劍拔弩張,誰也不退讓,但沒有發生真正的械鬥。
這個時候,所有人的目光,包括皇上,都集中在了趙雲的身上。都知道,這件事,只有趙雲出面才能得到解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