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對諸葛亮非常了解,知道諸葛亮的才能足以鼎定漢家江山,但同樣的,劉備對諸葛亮的弱點同樣非常了解。諸葛亮的弱點,就是太顧全大局了。
顧全大局本來是非常非常的優的優點,但放在諸葛亮身上就是缺點了。憑諸葛亮的才能,放在六姓,絕對能做到六姓之主的位置。但諸葛亮顧全大局,知道十姓的水很深,他不願意去攪亂這個局,去打破荊州的平衡。
而且,當時的六姓,還有龐統,還有馬良,同樣是才華橫溢,所以諸葛亮選擇了隱居山林,直到劉備出現,諸葛亮才選擇了出山。
即使選擇了出山,在劉備那邊,諸葛亮的顧全大局依然表現的非常明顯。如果按照諸葛亮的謀劃,劉備在荊州大戰中,絕不會僅僅奪取江南四郡,至少江陵城絕對丟不了。
但劉備顧忌江東,顧忌曹操,不敢行動過激,選擇了持重。結果就是周瑜看準時機,占住了戰場,從而導致江陵城一直是孫權與劉備之間的一根刺,也是荊州的一根刺,甚至已經成為天下的一根刺。江陵城的一舉一動,至今仍然影響到全局。
在內部用人上,諸葛亮的顧全大局也體現的淋漓盡致。荊州人才濟濟,可以說全面碾壓其他方面,其中就包括一直跟隨劉備的老人集團。
但諸葛亮為了大局,一直打壓荊州士層,把荊州的人才一直局限在一定的範圍內,不對其他方面造成威脅。
如果荊州六姓一直以諸葛亮為首,任何一方,都不會對荊州六姓產生顧忌之心。讓各方都想不到的是,六姓除了諸葛亮之外,還出了一個黃順。
黃順的本事,不在於他有多大的才能,也不在於他有多大的魅力,而在於他的運道!自從黃順出道,黃順走的每一步似乎都離經叛道,但事後證明,當時黃順的選擇,卻是最佳的路線!簡直就是天選之子的表現!
這樣的人,不僅劉備,就是孫權,甚至曹操,內心深處也有一定的顧忌在其中。只不過,孫權離得遠,曹操的實力擺在那裡,他們可以在黃順面前表現的瀟灑,但劉備不成。劉備離著黃順最近,眼看著黃順一步一步將六姓,甚至十姓整合成一股繩,形成一股強大的勢力。
在黃順還沒有運作襄陽獨立的時候,劉備就已經感受到從黃順身上發出的迫在眉睫的威脅。但黃順當時僅僅是夏吟坊的坊主,甚至沒有自己的地盤。劉備很難針對黃順做出什麼。
而且,黃順在劉備一步步從必死之地走出來的過程中,出力甚巨。這反而增加了劉備的恐懼:天下人皆不看好劉備,甚至劉備自己,也不過是強撐一口氣,只為了歷史留名。但黃順以商人的思維,硬是在劉備身上看到了輝煌的前途,並毫不猶豫的投資下去。結果劉備果然就成功了!
如此毒辣的眼光,如此老到深遠的布局,誰能不懼?劉備不能不考慮到,自己年紀已大,時日無多,更不能不考慮到,黃順如此資助自己,目的到底為何?如果黃順的目的是先借劉備的漢室宗親身份建立一份基業,然後再憑藉雄厚的實力取而代之。那劉備一生的努力,豈不是為他人作嫁衣裳?
作為梟雄的劉備,當然不甘心如此。所以,劉備早早的就開始了對黃順的戒備。不能對黃順做什麼,與黃順關係最近的諸葛亮就遭殃了。
劉備對諸葛亮下手,是憑著對諸葛亮的充分認識,知道諸葛亮即使受到冤屈,也不會離自己而去。而憑諸葛亮的智慧,也一定能認識到自己這麼做的苦衷。
所以,劉備對諸葛亮的所作所為,看上去是那麼的殘酷無情,絲毫不曾念及往昔情誼。
當時的劉備,可以借著諸葛亮的顧全大局如此行事。那麼在劉備死後,別人照樣可以如此處理。為了顧全大局,諸葛亮的才能發揮就要打上折扣。而那個時候,上面沒有劉備親自掌舵,劉備沒有信心,蜀漢這艘大船能夠駛向何方。
所以,在自己死後,諸葛亮必須掌握大權,而且必須是排除所有人干擾的大權!
但以諸葛亮的性子,就算劉備敢給他這樣的大權,諸葛亮也不會接受,就算勉強接受了,也會在後面的執行中大打折扣。
所以,必須要有人站出來,幫助諸葛亮彌補這一不足。這樣的人,顯然只有黃順能夠勝任。
為了刺激到諸葛亮,讓諸葛亮認識到只有鐵血無情才能更好的掌權,才能更好的實現他恢復漢室的宏圖大業。劉備為諸葛亮精心布置了一系列陷阱。最狠的就是魏延和李嚴手中的遺詔。
魏延和李嚴之所以能夠被劉備選中,是因為魏延是有雄心,也有野心之輩。在朝中諸官中,除了關張趙黃,除了諸葛亮、龐統等少數人,魏延從沒把其他人放在眼裡。劉備去世之時,朝中能夠為魏延所顧忌的人,只剩下諸葛亮和趙雲兩個。
趙雲另有重任在肩,不能牽扯到朝政,更不能陷身於廷斗。那麼,能夠成為魏延前行障礙的,就只剩下諸葛亮。可知如果魏延手中有這麼一道可以把諸葛亮這個障礙搬除的遺詔,魏延肯定會毫不猶豫的利用。
至於李嚴,雖然同樣有野心,但他缺少雄心。沒有一定的刺激,李嚴不會像魏延那個果決。所以,劉備給了李嚴總攬荊州軍政大權的誘惑。李嚴要想實現這一點,就勢必要與諸葛亮產生衝突。為了自己順利拿到荊州大權,李嚴完全有利用遺詔的動機。
劉備能夠料到,一旦魏延或是李嚴拿出遺詔,一定會造成朝廷官員的分裂,一定會造成混亂。為了顧全大局,諸葛亮一定會主動辭去相位讓賢。
但蜀漢的丞相,除了諸葛亮,其他人根本玩不轉。因為此時的蜀漢,如果離開了荊州,根本就難以支撐。朝中沒有諸葛亮,不可能想像黃順會出手幫助朝廷。
朝廷可以承受一定程度的亂,但不能承受大亂。這個度,就由趙雲來把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