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傑組織的爭奪縣試名額的考試,給了王洛一種熟悉感,像以前在學校里參加統考,有點小忐忑,有點小期待。
如果說,上午的國文和歷史,王洛覺得考的還不錯,下午的算數,就真是小意思了。
算數的題量比較大,寫了滿滿一黑板,各種填空、演算和解答題,讓一個小學生來做,絕對愁的要死。
一看這題,王洛心裡笑了,也有底了,這分明是給小學生出的題,不要太簡單。
這種題,王洛都不用怎麼思考,甚至,大多數的題不用演算,從上到下,直接往白紙上寫答案。
回到大明,王洛發現,自己的心算能力也提高了不少,這類簡單的試題,只需在腦中轉一圈,答案就出來了。
大明的算數考試確實簡單了不少,不僅題簡單,寫答案也方便,根本不用寫步驟,只寫答案就行。
「唰唰唰......」
奮筆疾書,王洛只用了小半個小時,就將一大張卷子搞定了,當其放下筆時,學堂里的眾多學生還在抓耳撓腮,大為發愁。
寫完之後,王洛沒有立即交卷,而是坐著枯等,直到考試結束,大明可不興提前交卷。
考試一完,學堂提前下學,李雄和趙柯又約王洛去游泳,主要是想和他學捉魚的技巧。
李雄和趙柯家不算富裕,即使生活在水鄉,也不能經常吃魚,所以,很是羨慕王洛的這一手技能。
王洛本不想和他們瞎混,不過,盛情難卻,不要推辭,再說,也不好脫離群眾不是。
再一次游在水裡,感覺水流拂過肌膚,時而順流而下,時而逆流而上,覺得水像是一個溫暖的懷抱。
游著、游著,王洛腦中靈光一閃,突然想到了一個絕妙的主意,立即凝神靜氣,修煉長春功。
在水裡游泳的時候凝神靜氣,確實不易辦到,不過,王洛以高明的游泳技術進行仰泳,浮在水面上,雙眼微閉,倒真的靜下了心。
靜心凝神,心中一片沉靜,王洛腦中光影閃爍,一幕幕閃過長春功的內容和要點。
內功的修習,不是那麼容易的,從得到長春功之後,王洛一直在研究,也試著修煉過兩次,皆不得要領。
雖都是淺嘗輒止,沒有真正下死力去修煉,王洛卻也知道,長春功不好學,他正準備打持久戰。
他絕沒想到,一次無意識的在河中游水,竟會領悟到一些東西,不可思議的一下將長春功入門了。
水流在體表划過,似內力在體內奔涌,那並非虛幻,而是真正有一絲氣力產生,似虛似幻。
王洛來勁了,在水裡游來游去,身體裡的內力也活躍了許多,雖沒有明顯感覺到內力的增加,卻很舒服。
當晚,王洛嚴正以待的擺好架勢,一本正經的修煉長春功,運轉幾個大周天,初生的內力,緩緩增強。
第二天,王洛與蘇小語一如既往的早起,準備去蘇家,接受蘇康的指導。
蘇小語看了一眼王洛,眼中一亮,奇怪道:「相公,你今天好像有點不一樣啊。」
「哪裡不一樣?」
蘇小語上下打量王洛兩眼,疑惑的道:「你好象更加精神了。」
王洛笑笑:「可能是昨天睡的好。」
到了蘇家,看到王洛的第一眼,蘇康驚疑了一聲,亦多打量了王洛兩眼,試探問道:「洛娃子,你的長春功是不是有所成了。」
王洛大感驚奇:「岳父,您老真是好眼力啊,我的長春功才剛剛入門,您就看出來了。」
「相公,你修煉出內力了。」
蘇小語震驚又意外。
蘇小語自小習武,蘇康的評價是她的資質不錯,雖非絕頂的天縱之資,卻尚算不錯。
當年,蘇小語初學長春功,從全無內力,到以長春功修煉出內力,花費了半年之久。
蘇小語已經算不錯了,修煉的速度夠快,比起王洛,卻實在小巫見大巫,無法相比。
「是的,昨天剛入門,才修煉出了一絲內力。」
王洛心裡得意,卻強行壓抑,表現出了十足的謙虛。
當蘇小語還在震撼之時,蘇康已然露出了欣慰的笑意:「不錯,洛娃子,真的很不錯,你這個資質,天生就應該學武。」
有了內力,無論練拳,或是使槍,一旦以內力催動,威力果然大了不少,有了質的飛躍。
仿佛連軸運轉,永不停息的陀螺,用了早餐,王洛趕忙去到學堂,上午會發試卷,通知考試成績,確定參加縣試的三個名額。
學堂里,早到的學生,都圍在一起,向一人說著恭維的話。
「青山兄,這一次的考試,你的成績必然又是第一,參加縣試的名額,非你莫屬啊。」
「是啊,青山兄才高八斗、學富五車,應付先生出的卷子,還不是手到擒來,只有縣試、府試,乃至於院試,才是他一展才學之時。」
「真羨慕青山兄有此能為,這一次科舉下來,一個秀才是跑不了的,舉人都大有希望。」
......
或真心祝賀,或假意恭維,在那名二十來歲的青年身周,圍攏了不少人,多有奉承的言語。
倒不怪乎這人有如此人氣,其身份可不簡單,是王氏宗族族長王古秋的兒子,名叫王中,字青山。
王中的年紀在學堂里雖不算最大,卻也名列前茅了,其已年有十九,成人三年有餘。
村學對於進學的學生沒有特定的年齡要求,超齡卻是必須要退出的,以二十歲為界限,超過了必須離開。
二十歲的青年,若仍未能學有所成,就該自謀出路了,或者種地,或者經商,若想繼續考科舉,只有回家自學,或者另拜名師。
其實,大多數人家,孩子滿十六歲,正式成年之時,若未能考取一個童生,一般都會退學,去謀生計。
想一直走科舉這條路,窮苦人家是做不到的,需富貴之家,至少也要家境殷實。
有一句話叫做窮文富武,說的不對,固然練武要家境好,讀書也不能家境太差,否則,連肚子都填不飽,哪裡會有心思讀書。
看明清兩朝的進士,多是世家或者商人之家,真正出身貧苦人家的,少之又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