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康的鹹魚生活 第三百零二章 瘋狂的訂單【第四更 !求訂閱!】55/110

    暴雪停止了,也就到了春暖花開的季節。

    景和帝的病本來就不是什麼大病,修養了大約十幾天便康復了。

    為了防止後患,御醫和大臣們還特意的讓景和帝再多休息了十來天,才讓他慢慢的開始決策朝政。

    皇帝已經重新親政了,太子自然要暫時退下去。

    不然他抓著權柄不放,就容易引發矛盾。

    太子沒有一點不甘願的意思,交接之後反而有點如釋重負的感覺。

    這段時間忙著整理六省暴雪災害的事情,就已經讓他忙得一天到晚連喘氣的功夫都沒有了。

    只有真正參與進來,才知道一個皇帝有多麼的辛苦。

    這還只是讓太子參與賑災事宜,其餘的朝廷事宜都還沒功夫去管。

    太子都有些明白,為什麼古往今來的暴君昏君會那麼多了。

    逃避責任,只想享受皇位帶來的好處,這不就成了暴君昏君了嗎?

    熊文慶和苗炎組織的除雪隊伍,在雪融化了一部分、路面成冰塊狀,不能再用雪橇車飛馳運輸的時候,便瘋狂的開始了工作。

    這都還沒到半個月時間,已經徹底打通了超過五百里的官道通道,其工作效率之高,簡直是聞所未聞。

    對的,你沒有看錯,是五百里。

    信陽到孝感是三百多里,新野到荊門是四百多里。

    五百里代表著早就把路段全部疏通完畢,而且還在繼續的縱向開始清理官道之中。

    現在各自的隊伍已經分成了五個小隊,一共十支隊伍,每隊四千人,做官道的支道清理工作,繞一圈再回到京畿地區。

    安徽和江西也在江蘇和浙江的幫助之下,路途得到了疏通,交通大動脈的運輸已經暢通。

    四川同樣如此,隨著長江的水流逐漸的開始豐富,他們首先從水路便和外界聯繫了起來。

    然後四川這邊往西康的通道,清理了大半,不過還有三段累計超過兩百里的道路仍舊是冰雪封閉,乾脆便繼續使用雪橇車運輸。

    為此西南總督葛松道還特意寫了奏章,請求表彰柳銘淇發明了雪橇車運輸。

    西康省有三分之一的地區挨著青藏高原,所以一年起碼有四個月的時間是冰雪封住道路的。

    而這一個區域因為地勢非常複雜,很多道路都不是官道,這就更加增加了運輸的麻煩。

    以前都是趁著暴雪沒有封山之前,就把幾個月的物資一起給輸送過去。

    可這樣做的弊端也很多,遇到緊急情況根本沒辦法反應。

    現在好了,有了雪橇車,無論什麼時候都能運輸,而且暴風雪封山之後,運輸反而會更加的方便——大型雪橇車能輕鬆運送三萬斤,這又豈是尋常馬車能比擬的?

    「這將為西康的民眾、關卡、城池帶來難以估量的好處,裕王世子殿下功德無量!」

    這是葛松道奏章上面的原話。

    如果換成另一個人,朝廷大臣們肯定罵他阿諛,但說這話的可是赫赫有名的大康第一殺神,那就沒有人懷疑他的用心了。

    不過還是那句話,景和帝留中不發,只是傳旨表揚了柳銘淇,並沒有給予其它物質上和爵位上的封賞。

    ……

    總的來說,隨著越來越暖和,各受災省份的各種生活物資也有條不紊的開始了運輸。

    民眾們的生產生活也開始恢復了正常。

    唯一大家還覺得很緊缺的東西,那便是蜂窩煤了。

    尤其是西康省這邊,長年低溫暴雪,蜂窩煤隨著打通的通道進入四川之後,葛松道連續發了五道奏章,懇請趕緊押送十億個蜂窩煤前往西康,並且在未來的日子裡,最好能保證每個月一億個以上的供應。

    畢竟西康的天氣太過寒冷,木材長年濕潤,都不怎麼能燒著。

    有了蜂窩煤這種東西,他們無論燒水做飯,還是取暖什麼的完全就能解決問題。

    特別是西康這邊的幾個城池駐軍、幾個要塞駐軍們,有了蜂窩煤的話,士氣起碼能暴漲三倍!

    這個事情景和帝很快就答應了下來,朝廷負責統一採購、運輸。

    蜂窩煤售價也才兩文一個,哪怕是加上了運輸,到西康省最多也不過是五六文錢,比起煤炭木炭什麼的還是要便宜多了。

    因為煤炭是朝廷賣給裕王府蜂窩煤工坊的,在這方面朝廷還賺了不少錢,所以成本顯得更便宜。

    在苦寒地帶駐防的軍隊,還有在那裡生活的民眾,本身就很辛苦,平日裡朝廷本來就要給他們大量的補助——畢竟這些生活的民眾中許多都是駐軍的家屬,所以為了讓駐軍穩定心情,這些糧食之類的補助也是很正常的。

    受到了西康省的啟發,朝廷也趕緊的多訂購了三十億個。

    十億給西北邊境敦煌、嘉峪關、武威等重鎮。

    十億給北方的榆林、朔州、大同、張家口等重鎮。

    十億給東北的山海關要塞、寧遠和錦州等重鎮。

    然後每個月也是要調集一億個的配送。


    本來柳銘淇認為最重要的一關已經過去了,準備要裁減一部分臨時工的,但看這個樣子,起碼得忙到六月份了。

    甚至現在在各地,囤積蜂窩煤已經成為了一個風潮。

    特別是京畿地區的民眾們,他們都以為兩文錢一個蜂窩煤是最開始的促銷,等到這段時間過了肯定要漲價。

    小老百姓對於微小的物價非常敏感。

    這也是為什麼前世房價漲二三十萬、三五十萬國家都沒有管,但方便麵一說自己要漲價一毛錢,馬上市場監管部門就約談他們了的緣故。

    老百姓們覺得,哪怕是只漲一文錢,價格也一下子提升了許多,一個月下來要多好幾十文甚至上百文的開支。

    於是他們瘋狂的訂購蜂窩煤,普遍都定了上千個,最多的上萬個的都有。

    哪怕是裕王府已經再三聲明了,只要朝廷供給的煤炭不漲價,三五年之內都不可能漲價,但許多人還是不相信。

    反正蜂窩煤多放一段時間也不會壞掉,早點買還能節約不少錢。

    都這樣了,你說裕王府還能怎麼辦?

    開店的別人來買東西,難道你還不賣給人家?

    所以訂單在一個勁兒的堆到了六月份,甚至還有繼續往後的壓力。

    那些臨時工可高興壞了,這麼四個月左右的時間下來,十多兩銀子就到手了,外加在蜂窩煤工坊又吃又拿,好不快活!

    風聲還傳入了皇宮。

    景和帝不止一次的詢問過柳銘淇,是不是虧損得難以承受?

    如果是這樣,朝廷的煤炭象徵性的收一點費用就行,這樣好歹能保得住成本。

    柳銘淇直接拒絕了,坦誠還是有一些利潤的。

    殊不知,只要現在不再送蜂窩煤爐了,柳銘淇的成本壓力一下子消散不見。

    之前一天生產兩千多萬個蜂窩煤的時候,成本是一文五厘,從蜂窩煤工坊拖出去之後,毛利都達到百分之二十五,純利潤高達百分之十五。

    在現代,任何利潤高達百分之十五的,都絕對是屬於高利潤行業。

    因此別看蜂窩煤一個才兩文,賣三千萬個純利潤也達到了一萬五千兩銀子。

    現在每天出產五千萬個,就是二萬五千兩銀子的純利潤。

    田榮、池三在算賬的時候,都忍不住感到驚駭無比。

    區區一個兩文錢的生意,居然能占據裕王府的利潤第一?

    花香精油、白糖和大白兔奶糖的利潤比遠遠高於蜂窩煤,可架不住人家產量大啊!

    你說有了這麼高的利潤,柳銘淇怎麼好意思說讓減免煤炭費用?

    ……

    不過現在柳銘淇還面臨一個事兒,是必須要馬上解決的。

    那便是製造蜂窩煤的時候的環境污染。

    第一蜂窩煤工坊倒是距離京城三十多里路,污染一時半刻沒關係。

    【收集免費好書】關注v x【書友大本營】推薦你喜歡的小說 領現金紅包!

    但第二蜂窩煤工坊為了照顧京城內外的老百姓們進工坊幹活兒,就在城外不到五里路。

    冬天的氣溫低,風不大,還看不出來。

    可如今到了春天,春風吹得呼呼作響,連帶著蜂窩煤工坊裡面的煤炭粉末也卷到空中,等到飄落下來時,很多都落在了京城的屋頂上和地上。

    裕王府的樓頂和地面能看到,就連皇宮裡也是。

    當然了,大家都沒有這個意識,不知道什麼叫做空氣污染,更不知道煤炭粉末對呼吸道的影響。

    長久的這麼下去,京城裡面必然大部分人生病,特別是老人,那可受不了。

    因此柳銘淇肯定要將這個第二蜂窩煤工坊給遷移了。

    地方自然是開拓地帶,而且距離京城同樣要有四十里地左右。

    最好有山巒可以阻擋一下,煤炭粉末不會飄向京城的才好。

    至於京城裡的人願不願意去幹活兒,柳銘淇也有辦法。

    他們不是分成早晚兩班嗎?

    京城的官道路最好走,由馬車接送,半個時辰便可以走一道單程。

    這樣他們頂多在上下班多花費一點時間,別的什麼費用都不出,當然很樂意。

    雖然這麼好幾萬人的接送,需要的馬車費用不低,但相對於每天二萬五千兩的利潤,那真是不值一提了。

    為了保護環境,犧牲一點經濟利益也是正常的。

    ……

    今日雖僅四更,然已接近15000字~~~

    自己都要誇獎一下自己~~~



第三百零二章 瘋狂的訂單【第四更 !求訂閱!】55/110  
相關:  美夢時代  重生之最強人生  我什麼都懂    快穿系統之重生  重生幕後貴族法師  戰神您來啦  名偵探世界的武者  我在大唐賣燒烤  
(快捷鍵←)上一章 ↓返回最新章節↓ 下一章 (快捷鍵→)
 
版權聲明: 飛速中文網我在大康的鹹魚生活第三百零二章 瘋狂的訂單【第四更 !求訂閱!】55/110所有小說、電子書均由會員發表或從網絡轉載,如果您發現有任何侵犯您版權的情況,請立即和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作相關處理,聯繫郵箱請見首頁底部。
最新小說地圖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196s 3.7944MB

搜"我在大康的鹹魚生活"
360搜"我在大康的鹹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