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冬十二月,泰山軍駐紮在開封時候,除了那一日的大會後,之後的時間依舊在整訓。
一切都那麼平淡,甚至連青、徐、揚的三方都沒有什麼大動作,似是默默積蓄著力量。
而在對方繼續的同時,張沖這邊廣發哨探,開始對壽春所在的淮南地區展開了詳盡的偵查。
也正是通過一個冬月的探查,張沖也對壽春之形勝有了更清晰的認識了。
其實一開始,如果沒有荀攸的提點,按照張沖自己的規劃,他是打算這樣打這一仗的。
他既然看出了臨淄和壽春兩處是縮在後面的拳頭,那肯定是要破這對組合拳的。
在張沖的規劃中,此時正從黃河北岸不斷南下進入濟南西面山河通道的丁盛、董訪兩個軍團,將配合泰山的關羽和黑夫一起夾擊臨淄的曹操。
不求一戰而敗了曹操,也至少將曹操牽制在青州地區。
而張沖則會來年春水上漲的時候,帶領大部分主力軍坐黃河水師的船隊南下彭城。
而在中原地區,張沖則會留下數千騎軍,沿著渦水一線游奕,一旦遇到壽春開出的孫堅部隊,就堅決在野戰中擊垮他們。
如此,等張沖帶著主力部隊拿下彭城後,就可占據東方戰場的主動權,到時候不論是先回擊青州,將曹操殲滅,還是乘勝追擊,深入徐州,徹底拿下淮水以北土地,都是張沖一個念頭的事情。
但現在,當張沖明白壽春的重要後,他卻不準備這樣打了。
那壽春到底有什麼重要的呢?以至於張衝要推翻他原定的計劃。
原來,壽春城壓根不是在淮水北岸,而是在南岸,而且人家深入中原也不是靠走路,而是靠著中原的水道,可以直達的黃河邊。
打個比方吧,占據壽春的江東兵就相當於占據了這個天下的高速樞紐上,靠著江東本地的舟船,沿著淮、泗、汝、潁、渦、濟,可以在很短時間內抵達中原任何地方。
而此世大部分郡縣都是沿著水道建立的,那些江東兵直接找個水淺的地方就能靠岸,然後劫掠郡縣。
而到時候,即便張沖布置了大量騎兵作為後手,那又如何追得上水裡的舟船呢?
如此,此時擺在張沖面前的其實就是一個選擇,那就是必須拿下壽春。
但他卻不能這麼直接去打壽春,過早的暴露戰術意圖,會喪失主動性。
如此,張沖採取了一個辦法,那就是故作疑兵,真真假假。
他讓黃河北岸的丁、董兩軍團,在大河冰封的時候不斷南下到平原一帶去襲擾曹軍。
此舉既在於疲敵,也在於惑敵,好讓曹操認為他那邊依舊會是自己的主攻方向。
而與此同時,張沖還會故意在鴻溝一帶建造舟船,好讓彭城一帶的敵軍探查到自己會從鴻溝南下泗水的戰略企圖。
而張沖這邊真正準備的殺手鐧,則已經在這個冬天緊鑼密鼓的行動起來了。
……
歷來江南都以江淮為險,而守江莫如守淮。
但這卻並不是孫堅麾下的這些重將們應該知道的道理。
因為在過去的歷史上,天下從來就沒有以北攻南的時候,長江以南之地都不能敵北面一州,你讓人家守什麼守。
但即便沒有從過去的歷史經驗獲得這一道理,但卻並不妨礙孫堅等人明白淮南之地的重要性。
用孫堅自己的話來說:
「咱們江東的確有長江之險,但如果無淮水為依憑,那長江以北都是北港汊蘆葦之處,敵人皆可潛師以濟,江面數千里,何從而防哉?」
道理就是這麼個道理,雖然什麼入江三條路,但那是對於大規模軍隊行動的,而實際上,只要小規模軍隊潛入,那哪裡不能過江?
所以從一開始孫堅就沒將全部希望放在江防上,而是找到了壽春這個地方。
壽春是九江郡的郡治所在,而當時鎮守九江郡的正是一個叫陸駿的都尉。
當時袁紹坐斷中原,關東朝廷政令不能過南方,對南方尤其是揚州等地的郡守都不能及時任免。
而當時九江地界冒出了一夥宗賊,他們是廬江人陳蘭和梅成,皆屬於霍山一帶的宗賊,這些人憑藉潛山、霍山的地形險峻,不斷襲擾淮水上的漕運,獲輜重無數。
而當時的九江太守畏懼,掛印潛逃,而朝廷那邊一時又不能派遣新的太守,所以這陸駿就實際代理了九江之地。
可陸駿也能力有限,並沒有能力擊破陳蘭、梅成這些霍山賊。
於是,九江、廬江一帶就陷入了混亂之中。
也正是這個時候,孫堅崛起於江東,後面更是獲得了朝廷的節鉞。
他在得知九江這個地方竟然太守空虛,親自帶著大軍從江上溯游而上,然後在濡須口這裡進入了淝水。
也正是親自走了這一趟,孫堅發現這個濡須口簡直就是兵家必爭之地,而且易守難攻。
從淝水往下進入長江的一段,水道狹窄,這就喻示著敵軍只能用輕舟南下。
那他只要在濡須口設立水砦,將巨舟布置在廣闊的江面上,就可以對北面之敵形成壓倒式的優勢。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孫堅既然這麼想的,然後當即就下了決定,命令江東方面立即組織工匠、民夫,在濡須口設立連環城砦,然後又在江面上設置水砦,以為水陸要衝樞紐。
下了命令後,孫堅就帶著艦隊繼續沿著施水進入合肥,再沿著合肥邊上的淝水,一路直到淮河南岸的壽春。
當江東的巨艦掛著漢旗,尤其是孫堅的樓船座艦上還懸掛著天子授予的節度,壽春城內的陸駿就帶著郡吏們出城拜見。
因為當時朝廷在河內一帶遭遇大敗的消息已經傳到了九江這裡,陸駿這些人實際上已經知道大漢已經不可挽回了。
所以當江東猛虎孫堅帶著軍艦抵達壽春,他們商量了一下,認為唯孫將軍可以保東南。
而當孫堅下船,聽聞眼前這陸駿是出自吳郡陸氏,大喜。
為何?
因為當孫堅決定割據江東以爭中原後,就有意識的扶植江東本土派,讓他們形成自己的利益集團,這樣才好和中原的王朝有割裂。
而當時江東之地,能稱為望族、士族的,就是四家,分別是顧、陸、朱、張。
可以說,江東這個地方,九成九的人才都是出自這四個家族和他們的門下。
而此四家呢,也看重了孫堅絕強的武力,認為能在亂世中保護東南利益的,正該是孫堅這樣的武夫。
所以四家也即刻倒向了孫堅。
而此刻,當孫堅聽聞這陸駿就是出自陸家後,心裡糾結的地方頓時就消散了。
因為在當時,他孫堅還只是吳郡太守,壓根沒有名義去占壽春。而如果表其他人作為九江太守,他又不甘心。
如此,在得知陸駿就是自己人後,孫堅終於大膽決定,表陸駿為新的九江太守。
此時揚州地區都和朝廷隔絕日久,這裡的表,實際上就是孫堅自己任命的。
本來這也是某種程度的僭越,並沒有足夠的合法性,可很快,周瑜就從京都逃了回來,雖然他最後沒能將何太后他們帶過江,卻帶回來一封蓋印詔書。
此封詔書正是周瑜自己矯詔寫的,任命孫堅為揚州牧的任命書。
但不管誰寫的,詔書上的蓋印是真的,所以孫堅這個揚州牧也就是真的。
如此,孫堅才正式任免了自己的小舅子吳景作為新的九江太守,駐紮壽春,而陸駿則被提拔進了幕府做了兵曹。
其實別看孫堅和四家嘴上說的一體,但說到底,在孫堅的心裡,還是只有自家人才能被信任。
本來如果陸駿是其他地方的太守,孫堅可能也就大度一下了,可當孫堅親自到了壽春,看過壽春的地形後,卻一點不敢將此地留給陸駿。
在看完壽春後,孫堅只有一個念頭,那就是:
「南得淮則足以拒北,北得淮則南不可復保矣。」
如此咽喉要地,他要是給了陸駿,他孫堅晚上都睡不著。
也是因為認識到壽春的重要性,孫堅在任命吳景作為九江太守後,還做了以下幾件事。
他首要的就是解決禍亂九江一帶的宗賊,也就是陳蘭、梅成等霍山賊。
而孫堅處理的這件事的辦法很簡單,那就是單槍匹馬,只帶了一把刀,一壺酒,就這樣進了潛山了。
他走的時候,停駐在淮水上的舟船甚至都沒發現。
等眾江東將領們發覺開始著急的時候,孫堅回來了,還帶著陳蘭、梅成二人和他們手下的宗部一萬五千口。
孫堅靠著個人魅力征服了這兩人,兩人信孫堅,並在孫堅的安排下開始在壽春以南,淠水東畔定居。
這裡本來就土地肥沃,適合這兩部宗賊發展生產,另外一方面,兩部也可以作為壽春城的後備軍,隨時支援北面的壽春。
在收編了陳蘭、梅成後,孫堅又收編了潛山一帶的雷緒,大抵平定了壽縣以西的廣大桐柏山區。
除了收廬江、九江之宗賊為部曲,孫堅還將九江、廬江兩郡的郡縣長吏班子給配齊了。
當年九江太守是一個叫邊讓的兗州名士,後面因為不堪宗賊騷擾,棄官跑路了。
而邊上的廬江和九江也差不多,而且因為境內桐柏群山的存在,宗賊之禍更甚,其郡縣長吏,十個九空。
現在孫堅要以壽春為核心構建淮水防線,那廬江、九江兩地的官吏就必須配齊。
而很自然,夾帶中無人的孫堅,只能將這些位置送給了江東四大家。
也正是因為此,孫堅開始萌生了招徠江北士的想法,只是從未表露。
不過四大家這一次是吃飽了,但真正吃了大肉的其實還是他孫堅。
因為孫堅還做了第三件事,那就是大力開發芍陂以屯田。
孫堅搞屯田已經不是一次兩次了,但卻是他不得已而做的。
此前江東四大家這麼快就倒入孫堅這邊,並不是沒有代價的,這其中的一個代價就是,孫堅的幕府只能從四大家這邊象徵性的收十分之一的稻米作為稅收。
而少了四大家這邊的稅收,孫堅要想供應幕府的四萬精兵,就必須自己籌措軍糧。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所以孫堅這邊才開始發展起了民屯。
由他這邊召集江北的流民到南方屯墾,幕府這邊統一發放種子和土地,最後江東幕府則拿走十分之七的糧食作為稅收。
而現在,在拿下廬江和九江後,兩郡中間的芍陂就成了一塊香餑餑。
芍陂具體地處在壽春之南,是當年楚國相孫叔敖引淠水經白芍亭東積而成湖,後來經歷代修治,陂周擴至二三百里,灌田百餘萬頃。
而百萬餘頃湖邊地都是上等田,現在一下子就屬於孫堅一個人的,可想而知他的實力一下子擴張到什麼程度。
不過目前芍陂也只是算作潛力,要想將這百萬餘頃湖邊地都開發出來,孫堅還需要持續不斷的對這一地區投入人力和資源。
其實單就一個芍陂就值得孫堅賣了命的去死守壽春了。
但壽春對於孫堅的價值卻不止於此。
對他而言,壽春就是他北上中原的基地,是他問鼎中原野望的起點。而對於一個馬上將軍,單這一點就足以勝過一切。
要不是要和徐州那邊建立聯盟,他需要坐鎮在江東。
單單就這幾個理由,他孫堅早就將揚州的州治直接搬到壽春了。
不過,徐州那邊也確實是過於重要了,它決定了江東下一步的戰略,所以即便不舍,孫堅在秋日水漲的時候,還是撤軍回江東了。
他給吳景留下了萬餘精兵,還有大小舟船三百艘,並給自己這個小舅子足夠高的授權,讓他調動淮南的資源,鞏固壽春城防。
而吳景也的確做的不錯,在冬日來臨前,他已經在淮水上建造了上百艘輕舟,編練了一支精幹的水師力量。
吳景也是非常有遠慮的,他明白隨著泰山軍入主中原,如果再繼續單純的死守壽春,那久必不可守,所以更要主動出擊。
而吳景建造的這些輕舟正適合用做在中原地區的水網中使用,這些水網普遍吃水潛,只有這些輕舟才能暢行無阻。
於是,就在波瀾壯闊的太武三年走進尾聲,九江吳景也躊躇滿志,意在中原。
喜歡犁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