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件事情要想說明白,還得從幾年前調任來的那位鎮守太監身上說起。雖然世人都說太監是沒根兒的東西,既無子嗣之憂,便將一顆心思都與了方孔兄。除此之外,六親不認。然人生在世,既吃五穀雜糧,便少不得有七情六慾。前兩年新到任的督守太監王靜忠,從某種程度上講,便是個還算顧家的人。
這王靜忠少年家貧,且又是個天閹,昔年家鄉鬧蝗災,赤地千里顆粒無收,王靜忠為了全家能活命,便狠了狠心把自己賣了幾兩銀子,經老太監援引立了文書,淨身入宮。在宮裡摸爬滾打了二十來年,好容易巴結上貴人,當了個監察收租的鎮守太監。出宮後的第一件事兒便是派人至家鄉尋了父母兄弟,又從同族中挑了個伶俐乖巧的子侄過繼到自己名下,承了香火。那孩子的父母,也沾帶著得了些香火情兒。
又因王家祖祖輩輩都是土裡刨食兒的老百姓,乍一見了這經管皇莊吃皇糧的好差事,少不得動了心思。明里暗裡的同王靜忠說了幾次,又明言倘或自家接了差事,也虧不了王靜忠的好處云云。
王靜忠聽了這話,也著實有些眼饞皇莊的進項。少不得掂量輕重,心下暗自起了盤算——只是能拖賴皇恩充當此役的莊頭,大都是背後有靠山,上頭有故舊的老人兒,王靜忠雖為鎮守太監,卻是輕易不敢驚動。
掂量來掂量去,王靜忠便將主意打到了張華父親——張允的頭上。蓋因張允雖充此役,卻是繼承了其父,也就是張華之祖的差事。
張華之祖既死,少不得人走茶涼,張家的某些厲害關係也就淡了。縱使張允每到年節時仍不忘送禮走動,終究比不得先祖在時的交情。何況張家的背景勢力同其他幾個莊頭相比,也薄弱了些。
王靜忠自忖身後有貴人撐腰,並不將張家放在眼裡。因此他不但要奪了張允的差事,更想藉此機會飽餐一頓,算計出張家的家常才罷。
豈料萬事俱備時,張家的姻親陳珪卻陰差陽錯入了聖人的眼,其後又巧言令色巴結上太子一脈,在朝中混的風生水起。那王靜忠且算圓滑老道之人,見了這幅情景,便不敢輕易動作,只得熄了此心。
直到此次陳珪諫言太子殿下徹查兩江官場之事捅了馬蜂窩,又被聖人欽點為欽差南下賑災,滿朝文武皆以為陳珪此去凶多吉少,王靜忠本著自撈油水,也是為了討好貴人的意思,終久按捺不住的出了手——先是調唆人一紙狀書將張允告上衙門,只說他假借皇莊之名,低價爭買良田卻是替自己謀私利,反而敗壞了聖上清名。然後又告張允一個賬目不清的罪過,只趁著衙門將張允押入大牢時清查賬目,參張允一個貪墨糧餉,以次充好。
只這麼兩項雙管齊下,妥妥的便能拿下張華皇糧莊頭的差役。還能坑出張家的全部家財。
最關鍵的是這些罪狀樁樁件件鐵證如山,張家即便是想辯駁,都辯駁不了。
邱氏急的亂哭亂罵,只會說道:「誰家當差不是這麼著,偏說我們的不是。難道我們老爺當真清廉了,旁的莊子上就能饒過了我們?天下烏鴉一般黑,他若是真的大公無私,為什麼不去查旁人?真要是不怕得罪人,就從頭到尾的查一遍,我也佩服他。」
陳氏與兩個姐兒都聽明白了。不覺相視一眼,都有些為難。三姐兒便向邱氏道:「伯母這話說的很是。只是那王靜忠背後的貴人到底是誰,伯母可知道?」
邱氏哭聲一頓,細想了想,因說道:「只恍惚聽見人說是賢妃娘娘,也並不曾聽得真切。」
賢妃娘娘……那不就是三皇子的生母麼。
三姐兒只覺心下一沉,這件事情恐怕沒戲了。別說他舅舅如今還在江南忙著賑災一事,即便是舅舅回京了,如今王靜忠拿著張允貪墨錢糧,以公謀私的證據想要發落人,舅舅也不好迴轉的。
總不好讓舅舅去求太子,再讓太子蠻不講理以勢壓人罷?
三姐兒想了想,因向邱氏道:「此事已然證據確鑿,又在衙門裡過了明路,只怕難以迴轉。我如今倒是有個將功折罪的法子,卻怕伯母做不得主,須得當面見過伯父才是。」
邱氏過來尋陳氏討主意,也是實在沒法子了所以才病急亂投醫。此刻聽見三姐兒這一番話,不覺一怔。旋即面露茫然的看向陳氏。
陳氏見了這模樣兒,忙的開口笑道:「嫂子且聽一聽三姐兒的說法。這丫頭向來主意大,連我都聽她的。」
邱氏見狀,也無可奈何了。只得看向三姐兒。
三姐兒先是將王靜忠與賢妃娘娘三皇子的關係,三皇子與太子殿下的不睦簡練交代了一些,又明言自家為什麼沒辦法求人說和——蓋因兩方壓根兒就不是一路人。眼見邱氏都聽明白了,也都諒解了,這才說道:「目今王靜忠便是拿捏著伯父的把柄,不但要搶了伯父的差事,更想藉此敲詐一大筆銀子。前者已經是鐵證如山且過了明路,我倒是沒法子。不過後者倒是可以斡旋一下的。」
邱氏見狀,忙問道:「怎麼辦?」
三姐兒冷笑道:「他王靜忠欺負張家沒人,又仗著自己有貴人撐腰,所以做事情半點兒不留後路。卻忘了我舅舅再是處境艱難,如今卻是遠在江南替聖人替朝廷替太子殿下辦事兒呢。這等不顧大局且又吃相難看的奴才,想必也是秋後的螞蚱蹦躂不了幾天。如今就請媽想法子遞了舅舅的帖子到錦衣軍統領趙大人的門上。如此這般詳細回說,想必趙大人即便不管張伯父的事情,也斷然不會允許三皇子的狗,欺負替太子殿下辦差的人。」
眾人聞聽此言,又是明白又是糊塗。陳氏更不知道,自己一介婦人如何能拿著哥哥的帖子去尋趙大人。
三姐兒見問,當著張家眾人的面兒,且不好說什麼。只等著又寒暄客套了幾句話,陳氏也不許張家三口就這麼孤零零的家去,便留著人在客房住下了。
母女三人因此回房,屏退了眾人,開了門窗,以此防備隔牆有耳。三姐兒這才低聲向陳氏出主意道:「媽要是想遞帖子到趙府,如今卻有兩個法子。一個是央求舅母去拜訪趙夫人,經由女眷之口傳話。二則是叫老爺拿著舅舅的名帖去見趙大人。」
只是這麼一來,尤子玉很可能借著此事同趙府牽上線。至於這個局面是否是陳珪回京後想看到的,誰也無法保證。畢竟宦海沉浮,今日是盟友,明日便可能是競爭對手,何況舅舅與尤子玉同屬戶部,兩人先前又是隸屬關係,如今顛倒了個兒,這當中的關係就更是微妙。
論情論理,三姐兒都不想看到這樣的局面。只是如今陳氏母女三人在陳家住著,方才張家來人,顯見的驚動了老太太,只是不知為何還沒出面罷了。尤家本族的親戚們更是因著先頭陳珪獻上複式記賬法和養廉銀子那一筆功勞來鬧過一回,三姐兒不得不防。
果然,陳氏在聽過三姐兒這一席話後,也是一愣。沉吟了半日,方才向三姐兒問道:「你怎麼想?」
三姐兒當然不想因著些許小事同舅家生分了。何況陳氏如今能拿捏得住尤子玉,雖有陳氏厲害之處,卻也是尤家式微,比不上陳家勢盛,因而尤家眾人輕易不敢得罪陳氏之故。倘或兩家形勢調轉個來回,且看尤家的那一門難纏的親戚,便知道尤氏母子能安然順遂的掌管族中這麼多年,也不是什麼好相與的。
正所謂男人有權就變壞,且如今又是陳氏懷孕,陳家最為緊要的檔口兒。不得不防。
三姐兒思及此處,因又說道:「我們在舅舅家住了那麼些年,舅舅的秉性為人我們是知道的。來尤家不過半載,尤家那些個親戚們可鬧過幾回了。若不是媽性子剛強,外祖父外祖母和舅舅又肯撐腰,只怕要吃了虧呢。」
陳氏心下好笑,伸手戳了三姐兒一指頭,笑著道:「好個小滑頭。你心裡既定了主意,還跟我瞞神弄鬼的。」
笑過一回,陳氏便道:「咱們家並沒有你舅舅的名帖,我還得回一趟陳家才行。」
說完這話,陳氏便揚聲□□蘭秋菊進來替她換出門的衣裳。一時帶著兩個姐兒回了兩家,尋到長嫂馮氏如此這般娓娓道來。馮氏聞言,忙派人去外書房尋了陳珪的名帖送至趙府。待得了趙家的應允,立刻備車過去相見。
這裡陳氏母女在陳家等了兩三個時辰,馮氏方才迴轉。見了陳氏母女,只笑著說了趙家的回信,令眾人放心——差事恐怕尋不回來,人身家產卻是安全無虞。至於壞了事兒的王靜忠,也少不得作繭自縛,咎由自取,且被趙寅尋了個空子使人參了個貪墨銀兩,以公謀私之罪,也被擼了鎮守太監的職位。此乃後話。
目今且說陳氏母女聽了這一番話,方才安心,見天色不早,只得告辭回家。及至到了尤府,尋張家母女交代了一番,喜得邱氏念佛不迭。趕著陳氏道謝。正說話時,尤老太太派人來傳晚飯,眾人少不得一齊到了上房。
果然飯後吃茶,送走了張家三口,尤老太太好似不經意的提起了陳氏央長嫂拜訪趙家一事,因又笑道:「你如今身子重,何必辛苦折騰。只告訴你老爺一聲,叫他代你過去不就完了。什麼事情也能說個清楚。」
陳氏見狀,心下早有準備,因笑道:「那時情急,我愁得了不得。哪裡還能想得那麼周全。偏老爺又在朝上當班,也沒個能出主意的人。我只好回了娘家,央求父母嫂子罷了。」
因又說當時還想尋老太太討個主意的,偏老太太又歇中覺,她也不好為了女兒親家的事情煩著老太太,也就罷了。
尤老太太早知道張家來人,只因張家乃是陳氏先夫家的親戚,尤老太太見了便有芥蒂。何況張家母子三人來的寥落倉促,顯見的是求人上門。尤老太太生怕沾惹了麻煩,所以才不肯相見。只由著陳氏款待罷了。哪裡能想到後面的事情。待她歇完了午覺問起這事兒,陳氏早帶著兩個姐兒回了娘家了。
此刻又聽陳氏如此說,尤老太太心下早已悔之不迭。早知如此,白日裡就不必拿大,反倒錯失了讓兒子在貴人跟前兒得臉的機會。
尤子玉倒是沒他母親想的那麼多,見事情都已完了,也只笑言道:「事情都已妥當了。等明兒張家兄弟從牢裡出來,咱們也給他備一桌薄酒洗塵,也算是慶賀他有驚無險,除除晦氣。只是可惜一點,如今張家兄弟既沒了皇莊上的差役,也不知今後可有什麼進項。倘或因此敗落了,倒是可惜了咱們家二姐兒的人品。「
說者無心,聽者卻是有意。尤老太太原沒想到這一層,如今聽了兒子這一番話,心下卻開始盤算開來。她倒不是有什麼壞心,只是單純不喜張家的身份——總叫她想起兒媳婦乃是再嫁不貞之人,連個誥命都封不上,心裡少不得犯膈應。
尤老太太守了一輩子寡,性情自然有些孤僻。當年經不住兒子苦求,只得認了陳氏進門。如今難道還要忍得兒媳婦同先夫家的親朋故舊年年往來寒暄不成?只聽著族中那些長舌婦的風言風語,也能叫她把腸子都氣斷了半根兒。更何況二姐兒、三姐兒如今既入了尤家族譜,便算不得趙家的人。先前的甚麼指腹為婚也應該做不得數了……
尤老太太思及此處,剛要說話,便聽陳氏笑眯眯說道:「我也想過了。張家兄弟這皇糧莊頭的差事顯見的沒了。我尋思著既然他精於稼軒之事,又是替聖人經管莊子的,總比尋常莊稼人強些個。既有這麼把好手藝,且別浪費了。莫如去江南投奔我哥哥。如今我哥哥在江南負責賑災安民,說什麼要鼓勵災民多種番薯玉米,來年收成卻比種糧食還高。只一二年內就能恢復元氣了。恰好張家兄弟過去了也能告訴百姓如何栽種。倘或因此立了功勞,再捐些銀子走走門路,求個外省知縣的實缺,也算是搖身一變成了官身了。總比先頭兒當差役的還強些。」
尤子玉聽了這一番話,也笑贊大善,因說道:「倘或真能如此,,也算得上是因禍得福了。」
尤老太太見狀,只得默默的將先前的話咽了下去。權等看看再說。
左右二姐兒今年才十二三歲,離著及笄出閣還遠著。
陳氏且不知道尤老太太這一番思量。這一日她奔波的也累了,且又挺著大肚子,便向老太太告了乏,任由尤子玉扶著她回了正院安置。
夫妻兩個枕邊衾內的臥下,陳氏仍舊笑問尤子玉,可曾因著先前老太太的話心生芥蒂,埋怨她行事不周全?
尤子玉先還沒想明白,其後回過味兒來,不覺笑著打趣陳氏心眼兒小,只會把人往壞里想。陳氏被尤子玉摟在懷中,冷哼一聲,倒打一耙的道:「究竟是我把人往壞里想,還是有人把我往壞里想。你們自己知道。」
說罷,一使性子的扭過身去。背對著尤子玉。
尤子玉最受不得陳氏在被窩兒里轄制他,何況這件事上尤子玉還真的沒有多想。眼見如此,少不得又心疼又委屈,湊上前去低聲下氣溫柔小意的哄了千百句,又叫陳氏顧念著懷中胎兒,不要動氣使性子。
陳氏反拿捏了這句話說尤子玉只疼她肚子裡的不疼她,嚇得尤子玉忙開口辯解了幾千句。陳氏便說老太太介意她是再嫁之身,總有隔閡戒備。所以也看不慣她同先前的幾家親戚往來。
這件事情倒是真的。尤老太太在張家一事上做的太明顯,連尤子玉都感覺到了。一時有些不自在,好在陳氏並沒因此抱怨老太太如何如何,只摟著尤子玉擰耳朵吹氣的告誡,不許尤子玉聽了老太太偏心的話猜疑她。
尤子玉但見陳氏容色嬌俏,吐氣如蘭,整個身子都酥了半邊,哪裡還有反駁的心思。
陳氏好容易轄制籠絡了尤子玉,心下卻在盤算。該怎麼打消老太太的顧慮。
經了趙家死鬼那一樁事,若說她嫁到尤家後沒有私心,她自己都不相信。只是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她縱有私心,卻沒做出對不起尤家、對不起尤子玉的事兒。
如今尤老太太和尤家本族的那些親戚們卻是翻著花兒的離間她們夫妻兩個,這樣的舉動即便是不經意的,也叫陳氏起了警惕之心——
「……剛從做冬衣棉被這一項上得了好處,便想趁著我哥哥不在,算計起我陳家的人脈來,果然是群餵不飽的白眼兒狼!」陳氏躺在榻上,右手無意識地撫摸著已經顯懷的肚子,一壁暗暗咒罵,一壁盤算著應對之法。
豈料還未等陳氏盤算出個主意來。這日尤老太太接了帖子出門道惱,家來時卻將陳氏召入上房,又是鬼祟又是得意的向陳氏說了一件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