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相 第六十七章《勸學》

    勸學,狹義理解是勸人家多讀書,廣義看是勸人多學提升本領的事務,遐自上古,邇至當代,始於孩童,終於耄耋,勸學的時刻如影隨形,正如人們常言道的活到老學到老。個人有好為人師的傾向,因此常有勸人學習的衝動,學而優則仕的文化氛圍和日益分工細化的社會需求,勸學有利於人們掌握進入社會分層中所需的各項技能。儒家思想家孟子有言,吾生有涯,而知無涯,任何人的生命都有一定的期限,而所學的知識卻是無限的,故要勸導世人多學,不過他隨後也說到,以有涯隨無涯殆已,也即說以有限的生命追求無限的知識會勞形傷神疲睏不堪,這就要求勸學或者自學的人們,在有限的生命里,學習必要的知識技能,而非漫無邊際的追求學識。當今社會化分工越來越精細,所需的知識儲備和技藝本領越來越豐富,勸學很多時候就不能只是簡單粗暴俗語活到老學到老,這個俗語只能指導人們要建立終生學習的觀念。

    從人性角度來看,人本是好逸惡勞的,勤奮好學從某種程度上講是逆人性的,因此要想勤奮好學,多數是需要引誘或者制定目標,方會激起學習的動力,從宋代真宗皇帝趙恆的《勸學詩》可以窺知二三。這首《勸學詩》是以目標為導向的勸學名言,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車馬多如簇,書中自有顏如玉,此詩意在告訴讀書人,勤讀六經詩書學有所成後,平生所追求的倉廩充實、金銀財富、良駒寶馬和如玉美人自會手到擒來,這些平生追求的目標即是詩中所言的遂平生志,好像從古至今,人生的最美理想的確也就這些了。以目標為導向的勸學方式最為常見,尤其對年少的孩子最為有效,孩子未經世事,不通曉社會事務,自然不知從何學起,只得父母和學校去引導,學校是面向社會,固然只有勸孩子學習規範化的課本知識,而父母是孩子未來的引路人,勸學則顯得至關重要,因此父母常有的操作是,只要孩子完成了怎麼樣的學習任務或者考試到達怎麼樣的等級,就可以支持孩子去做喜歡的事情。

    猶記得小學時,「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以對聯的形式並附上作者頭像懸掛在課堂,那時候雖不知其意,但它是最為常見的勸學名言警句,因此深深烙印在腦海里,在課外書籍中還有許多勸人好學的故事,記憶較為深刻的有「程門立雪」、「懸樑刺股」和「鑿壁偷光」等典故。小時候看這些故事,自是很佩服故事裡面的主人公,大冬天裡的下雪天在門外挨凍以表示對恩師的尊重,好學到半夜時以繩系頭懸在屋樑上防止打瞌睡,用錐刺股警示不可懈怠學習,通過在牆壁上鑿個洞借用鄰居家的光刻苦讀書。現如今再看這些,只能說它們是用以勸學的勵志藝術,深入分析小時候的這些勸學故事,或者從邏輯上去考量,它們基本上都是借古人的偶然動作編纂成的故事,這些故事的背後應有這麼一回事,但是不是與勸學或者好學有關,就要依靠讀者邏輯分析了。這些勸學的故事也好,名言警句也罷,甚是覺得未能啟迪莘莘學子們刻苦求學,亦未能促使學生們發奮圖強,而同學間的成績競爭,是讓學生們刻苦學習的動力之一,人與生俱來的競爭天性,讓孩子們在乎成績排名,因為它不僅可以得到老師的認可,回到家還以贏得父母的讚許。人之所以刻苦學習,極少源於內心的求知慾,更多的是源自人與人的社會競爭,是人骨子裡想要超越他人的成就感,家長們喜歡關注孩子同學間的成績,其本質就是想藉此刺激孩子刻苦學習而超越。

    讀書教育,自古以來都需要大手筆投資,因此在古代,能讀得起書的人都出自富裕家庭,因此只有士紳階層中人才有時間精力參加競爭激烈的科舉,趙恆的這首《勸學詩》,其本質也是勸參加科舉的士子們的,因此學生時代所學的一些勸學典故和詩詞,多是出自鐘鳴鼎食家庭,或者是當時政府主辦的學習道場,能在學習道場求學的學子而又是富家子弟,好比古代享有盛名的國子監,類比於今日的清北名校,其生源大多數必然是富家子弟,因為只有衣食豐盈的家庭,方能支撐孩子心無旁騖的求學深造。或許現代社會機制的逐步完善,少部分苦寒子弟得益於社會的支助,過五關斬六將,能夠耗時長達十六年乃至二十多年的刻苦求學獲得命運的改變,然而大多數農家子弟或者苦寒學子們,大概率難以堅持漫長的求學過程,終其一生在其出生時的階層里止步不前。

    近代,雖說基本的教育普及開來,知識獲取非常容易,但真正獲取有效的知識,應與古時代並無二致,當知識普及到底層人民頭上,說明它的價值含量可謂之為雞肋,而真正有效的知識是限制流通的,好比今日能品讀到的許多勸學詩句名言,在古代那是小圈層中才能見識到的。唐代著名書法家顏真卿曾有一首七言絕句《勸學》流傳於世,不過這首詩的初衷是寫給其家族子弟的,意在告訴子孫後代們,讀書宜趁年少的時候。一寸光陰一寸金,是讀書時代經常聽到的名言警句,它最早的出處是唐末五代詩人王貞白的詩篇《白鹿洞》,王貞白正在位於江西廬山的白鹿洞書院求學讀書期間,有感而發寫下的這首惜時詩,這首詩大概率也只能在白鹿洞書院傳播,而白鹿洞書院作為古代四大書院之一,可想而知,能在此求學之人非富即貴。宋代著名詩人陸游,在冬日寒冷的夜晚,啃讀詩書,看著外面寒風瑟瑟,不僅感慨創作一首勸學哲理詩《冬夜讀書示子聿》,深情款款的送給兒子,意在勸導兒子在多讀書的過程中須躬體力行,方能學有所成。這三首有名的勸學詩,是父母對孩子勸學的佳作,俗話說,父母是孩子最好老師,從心理學上講,孩子的好歹習性多數從父母身上學來,因此成為子女的榜樣將會是最佳的勸學,固然這幾首詩更適合作為對已為人父母的勸學之作。

    《勸學》

    (唐)顏真卿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

    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詩的前兩句「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使用了互文手法,其基本意思應是,三更半夜時熄燈休息,五更時分公雞則會啼鳴,男兒宜多讀書的時候需依照時令進行,也即該讀書的年紀則努力讀書,好比五更時分有人打更。古人們把一夜分為五更,我們常用的成語三更半夜,大概是晚上十一點到凌晨一點,五更大約是凌晨三點至五點,如果將前兩句理解成,古人們半夜時分至公雞鳴啼時還要勤奮刻苦學習,則是不可理喻的,在人最需要睡眠的時候,勸人刻苦學習似乎不合自然道理,因此前兩句意指除去三更至五更這段時間,都是男兒刻苦學習的好時間,這裡有誇張的說法,但中學的那幾年,刻苦學習之人會對此深有感觸,學習到三更半夜,天蒙蒙亮便起床到教室朗讀,以至於人太困不得已在教室呼呼大睡。

    後兩句「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系此詩的重點,意在告誡人們,年少時不懂得在身富力強的時候多勤奮學習,白髮暮年時悔不當初,年少的時候為何不知道要勤奮學習。前面已提及到,刻苦求學是逆人性的,年少的孩子們要想刻苦學習,多數情況下是需要以目的為導向的,記得當年讀書的目的,是經常聽到家人耳提面命,不讀書就要外出打工或種田很辛苦,為了不像打工或種田的辛苦而堅持讀書,但是進入社會之後猛然發現,辛苦依然在,只不過是相對而言沒有上一輩的體力勞動之苦,生活的辛苦一點點未曾改變。個人經驗來看,這首詩固然是勸學的佳作,但是其意偏向宏觀層面,用負面之辭來說則是它的寓意空洞無物,難以使得人們產生感觸,只能用之勸勉少年們要珍惜少壯年華,多勤奮學習,不然的話,到老一事無成後悔不已。

    《白鹿洞二首·其一》


    (唐)王貞白

    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

    不是道人來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尋。

    「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是學生時代聽得耳朵起繭的俗語,這兩句合起來是《增廣賢文》的句子,但其首句最早出處可以追溯到詩人王貞白的勸學詩《白鹿洞》。學生時期,這兩句可以說聽得都厭煩了,大意都能明白,只知道是要求背誦的而不知其緣由,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這便是所謂的填鴨式教育,老師講台上灌輸,學生被動的接收,甚至老師也不知其所以然,只需要照本宣科的教,是讀書時代的基本形態,現在想來,或許當年的老師們也鬱悶不知其所以然。寫下「一寸光陰一寸金」的王貞白曾在江西廬山白鹿洞書院求學,用以勉勵自己和同窗學子們,後來這句被後人用於警示人們珍惜寶貴的讀書時間,或許古人過於喜歡使用對偶的藝術手法,乃至有人添加一句「寸金難買寸光陰」與之組合成對聯出現。宋代的大學者教育家朱熹,曾有一首勸學詩,像是借鑑了這首詩,朱熹在詩中說「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通過時令變化敘述光陰流逝快,用於支撐他所言的「一寸光陰不可輕」,而這句與王貞白的一寸光陰一寸金,具有同樣的寓意,也許是朱熹化用了這首詩。

    《冬夜讀書示子聿》

    (宋)陸游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從詩題可知,這首詩是作者冬天夜裡讀書時,有感而發寫給兒子的詩,也是古人示兒詩的一種。這首勸學詩,還是具有普世意義的,不管富貴或貧賤,學問無遺力是必然的,真正成大事大學問者,不遺餘力的學習是基本素質,努力未必是成功的充分條件,但一定是必要條件。這首詩的後兩句「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已經成為人們所熟悉的俗語,意在告誡人們多實踐而不要紙上談兵,或者說在讀萬卷書後更要行萬里路,總而言之是說實踐對人生的指導意義更為重要,好比實踐出真知,美國蘋果公司執行總裁喬布斯曾說過,唯有實踐者才是真正的思想家。

    勸學或家長教育子女,是永恆的人生課題,如正是男兒讀書時,一寸光陰一寸金等,多是勸導人們在年少時刻苦求學,趁少壯時期打好學識基礎。從生理基礎角度講,是因為少年時,大腦處於發育過程中,可以儘可能的輸入新物質,而人完成發育過程後,便很難再輸入新物質了,正如人的思想觀念一般,年紀越大越難接受新事物。其次,人在年少時,記憶力強,新知識吸收快,在當前國際交往日益頻繁的「地球村」時代,學習一門外語甚至幾種外國語言,顯得非常有必要,而年少時期最能學好語言,因為成年人再學好外語的可能性極低。更為重要的是,年少所學,是成年後為人處世和建立學問的基礎,俗話說開卷有益,趁年少多儲備知識,藝不壓身,多學習社會生活的技藝本領,這對普通人顯得更為重要的,畢竟社會淘汰人是悄無聲息的,惟有年少好學建立起良好的學識基礎,方能以不變應對社會的萬變。

    春風得意的唐代詩人孟郊,曾有一首勸學詩寫到青春須早為,與顏真卿的這首勸學詩所表達的寓意相似,勸人應當趁年輕時有所作為,曾經大致的統計過一些名人創作成就的年齡數據,的確是如此,青春須早為,成名須趁早。人們熟知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42歲獲得諾貝爾獎,但獲獎成果是其26歲時所完成的,他42歲以後發表的《相對論》成就更為宏大,華裔物理學家楊振寧,35歲時獲獎,很顯然的是,他的研究成果無疑是在此之前完成,同年獲得物理學家的李政道,獲獎時的年紀更為年輕。唐朝詩人白居易寫名篇《長恨歌》時34歲,王國維30出頭時發表名作《人間詞話》,民國時期的渣男代表徐志摩不用多說,整個生命歷程未超過35年,在近代史富有知名度且留下名篇《再別康橋》,再明顯不過的是,影視明星真正光輝的時候,幾乎都在其年輕時。列舉的人物,家世背景都不簡單,或許會被認為不足以說明問題,這個粗略統計是否合理,可以留意下自己喜歡的人物履歷,抑或統計身邊認識的優秀人群,以示驗證。

    勸學的名言警句或者詩篇,遠不止上面所列的三首和文中提及的篇目,他們的大意較為淺顯易懂且過於宏觀,而人們的學習是個持久耐力的過程,因此實踐起來是非常困難的,當然了,能夠有恆久耐力去堅持,想必它的回報也將是豐厚的,好比范進中舉,長年累月的發憤圖強和刻苦學習,終得一天中舉,從此人生華麗轉變。歷史上都有勸學的詩詞文章,之所以出現這麼多勸學之作,無疑是因為學習是個持久戰,這個持久戰不僅需要財力支撐,還需要名師的指點引路,總歸而言,是需要財力支撐。我們常能聽聞到,貧窮子弟很難改變命運,是因為不能持久的進行學習,這是個矛盾的偽命題,貧窮子弟是無力持久戰的,要平民子弟持久學習,除非此人天賦異稟加上帝關照。上面三首勸學詩的道理,說來大家都懂,但真正實踐的寥若晨星,正所謂善始者眾,善終者寡,勸學猶如人生一般馬拉松一般是持久戰,大部分人都得中途退出戰場,而品讀這些勸學詩,想必可能是給想中途退場的人們警醒一番。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www.dubiqu.com。筆神閣手機版閱讀網址:



  
相關:    娛樂帝國系統  校花的貼身高手  全民小鎮之辣主麻仆  修羅武神  合體雙修  
(快捷鍵←)上一章 ↓返回最新章節↓ 下一章 (快捷鍵→)
 
版權聲明: 飛速中文網詩相第六十七章《勸學》所有小說、電子書均由會員發表或從網絡轉載,如果您發現有任何侵犯您版權的情況,請立即和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作相關處理,聯繫郵箱請見首頁底部。
最新小說地圖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193s 3.5227MB

搜"詩相"
360搜"詩相"